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早在千年前便已享誉世界。出了最为出名的四大名绣外,起源于汉朝的杭绣也是刺绣中的瑰宝。早在南宋时期,杭绣曾在皇室中盛极一时。

作为杭州“男工绣”第一传人的赵亦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杭绣。杭绣工艺繁复,对绣工的要求极高,赵亦军在刺绣时,一根线能劈64份,17年的时间里只创作出了一幅作品。然而,随着杭绣的衰落,赵亦军成了杭绣的最后一位传人

少年时期与刺绣有了不解之缘

1946年,赵亦军生于杭州。因为自小便热爱文艺,他在14岁时考入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在填报志愿时,一共有刺绣、石雕、竹雕、木雕四个班。出于对木雕的浓厚兴趣,赵亦军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上填了木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填写第二志愿时,赵亦军思来想去,觉得刺绣最合适,便填了刺绣。他不知道的是,当时学校出了规定,只要选择了刺绣的,全部分到刺绣班。最初,没能去到喜欢的木雕班,赵亦军的心中也有些失落,但既然来到了刺绣班,失落过后,他决定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原本要与刺绣擦肩而过的赵亦军就这样来到了刺绣班,开始学起了刺绣。在刺绣班中的赵亦军学习的是杭绣,杭绣以绣法多变、工艺繁复出名。

南宋时期,杭绣的金银彩绣还被皇家垄断,皇室所穿服饰上的花纹多为杭绣,而当时的绣工多为男子,因此杭绣中也有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名师子弟,技艺日渐精湛

被分入刺绣班的赵亦军是幸运的,他的老师是被称为“神针”的杭绣大师张金发。张金发对待作品和学生都十分严格,若是学生的作品绣得不好,不管学生绣了多久,他都会用剪刀把作品剪掉。

老师的严格,是压力也是动力。正是有了张金发老师的指导,赵亦军的刺绣才有了不断进升的空间。在刺绣班的那几年,赵亦军跟着老师学习了完整的宫廷杭绣,老师出于对他的欣赏,与他一同绣制了作品《释迦摩尼》。

宫廷杭绣对于绣工的绣法要求极高,线绣、盘金绣等加起来有几十种绣法。光是熟练掌握这些复杂的绣法,赵亦军就花了近10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绣制一幅作品,需要经过画稿、配色、上绷、描稿、劈丝、彩绣等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多年的练习,让赵亦军的技艺日渐精湛,在劈丝时,一根线他可以劈64份,由此也可看出其技艺之高超。

17年如一日,心血倾注针线之上

在1997年时,赵亦军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13个月。因为身体极度虚弱,他甚至不能再拿起绣针。尽管如此,他的心中惦念的还是如何创作出更精妙的杭绣作品。

赵亦军所擅长的宫廷绣,有着画笔清晰,风格金碧辉煌的特点。在不断的学习中,他认为可以将宫廷杭绣与佛教联系起来。在医院时,他便仔细阅读佛教书籍,研究佛教文化,出院后便开始构思作图,希望能够绣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年后,一幅《观经图》震惊了世界。这幅《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了532个人物,背面则绣了7221个字。该作品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针法,都是杭绣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佳作,而这幅《观经图》,正是赵亦军花了17年心血所作。

不仅如此,赵亦军还创作了《西方三圣》、《大日如来》等艺术绣品,他将佛教与杭绣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风格体系。在《观经图》震惊世界后,有不少人找到赵亦军,希望能买下他的作品,或是请他参与商业合作。

面对这些请求,赵亦军都一一回绝。在他看来,金钱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中的那片宁静,才能绣出无愧自己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衰落边缘坚守,终成最后传人

在公益广告《致匠心》中曾有这样一句台词:“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定的。”几十年的光阴匆匆而过,赵亦军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以时间和经验来磨砺自己的作品,用心血和汗水培育绝美的艺术珍品。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赵亦军门下没有任何弟子。刺绣本就是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手艺活,宫廷杭绣的工艺更加繁琐,对绣工的要求更高。曾经刺绣班的同学,大多都选择了转业,只有赵亦军一人还在默默坚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花5-10年的时间来磨炼自己的绣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赵亦军的门下一直没有收到合适的弟子,他曾想过打破宫廷杭绣中“传男不传女”的束缚,将手艺传给女儿,但他的女儿认为宫廷杭绣工序过于繁琐,最终选择学习了设计。

随着杭绣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也逐渐走向衰落。如今,杭绣的传承人,只剩了赵亦军一人。

寒来暑往,光阴飞逝。多少年的时光就在针线交错中匆匆流逝,赵亦军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为了满头华发的老人。每当提起传承人,他总会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为了能够让后人了解杭绣,赵亦军将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留了下来,准备作为个人收藏,供以后的绣工们借鉴欣赏。要知道,赵亦军的每幅作品,都价格不菲,但为了自己热爱的刺绣事业,赵亦军将金钱名利都视为身外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埋首工作,不知不觉中深耕于内心,陶冶人格,磨练心性,提升灵魂。”赵亦军的一生,只专注于刺绣,慢,精,细便是他不断打磨技艺的秘诀。

作为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的匠人,赵亦军在岁月往复中,用针线绣出了一片锦绣年华,呵护着一颗珍贵的匠心。正是因为有了像赵亦军这样的匠人,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才有了更多流芳百世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