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古至今,在老人们嘴里似乎一直都在跟我们述说着读书的美好,以及一些相应的用处。

可是,却也同样有着无数人用着自身的经历,跟我们在述说着读书无用论。

哪,读书到底是否真的有用,或者也可以说,读书是否当真没用?

这一篇,随笔谈些典故与个人认知,书就随意写写,所以,也请随意看看。

末了,请,望勿当真!

——题记

前段时间,在群内跟老友们闲聊,后来,也不知怎么了,大家聊着聊着突然谈及到了读书有没与没用论这一话题之上。

然后,想着闲着也是闲着。

于是,便搞了一场小辩论,书为反方,需印证读书无用论。

一开始,老友便直接发问,道:“都说读书无用,但,古有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听朋友说到这的时候,当即开口,道:“打住。”顿了顿,想了想,才道:‘首先,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名言呢?出自一个典故,说的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赵普。说有一回,太宗问他,他回复道:“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但首先,这个典故有几个问题,其一,就当下诸多专家学者的考证和一些现有的资料证明,这个典故不是出自于北宋时期,而是元代。

众所周知的是,元代对儒家包括儒学都极其轻蔑,比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十儒九丐”这个词其实就出自那个时期。

从这一方面上来说,当时流传出这一句话,是不是当时的儒家在自我激励和安慰呢?

其二,好,抛开上面的那一个观点,单就说这一段话吧!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句话,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其实是一个贬义词。

比如,可以这样来看吗?

人家读了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而你们呢?

别说是半部论语了,估计四书五经整本都不知道读了多少回,但结果呢?连个屁都不是。

那这到底是书的问题,还是你们自己本身的问题呢?

所以,如果由此来看待问题的话,说这一句话是贬义词似乎一点都不为过吧!

那既如此,想用这一段话来印证读书是否有用,是否用错了地方呢?”

听到这,别一个朋友也紧跟着提出了问题,道:“那不是还有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

回道:“嗯,如果没记错,这一句话应该出自北宋时期,汪洙所写的那一首被后世誉为《古今奇书》之一的神童诗吧!”说到这,想了想,又道:“但这一段话,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呢?首先,汪洙是个读书人,所以他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段话,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他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呢?

比如,一个当兵的,是不是也可以因为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而写“横刀立马下,染血铸功名”,或者是一个农民,因为靠土地吃饭,所以,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说“万般皆虚假,唯有土地真"

那么,他们这些人,谁高谁低,谁真谁假呢?

这是个问题。

其次,抛开上面的观念,换一种说法,如果没记错的话,孔老夫子,孔圣人在的时候,似乎一直都在强调君子六艺,也认为君子当有一技傍身的本领方才可以立足于天地,而这所谓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那么,问题来了,汪洙和孔圣人之间到底谁的成就大,认知深呢?

想来,应该没有人会说是汪洙吧!

既然如此,在谈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候,怎么就偏偏忘了,孔老夫子所说的六艺呢?

那如果没忘,读书也不过是六艺之一,说其有用,似乎也显得夸大了吧!”

说到这,自己也是沉默了一会,不待朋友们开口,便又道:“其实读书是否有用呢?在这一点之上,我并不否认它有用。但大道至简,如我们读古今那些所谓圣贤之书,诸如常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所图所求的也不过是自身的那份良知,换句话也可以说,若然你能一念向善,那读与不读那些书要有什么所谓了。反而不过是在浪费自己一生那有限的时光,罢了!

因而,似乎也可以说,读书无用。

毕竟,当你懂得一些东西的时候,再去品读,只是在重复浪费而已,不是吗?”

听自己说到这,当即便有朋友反驳道:“可是,你若然未曾读过书的话,却又怎么会懂得自己知道了呢?

既然你读过了,却又怎么反口说读书无用呢?”

没好气地翻了翻白眼,回道:“这些,谁说就一定要读书的,口口相传不算?老手带新人不算?更别说还有自身的经历与遭遇了。”

书写到这时,不由在想,若然说读书没用,那应该是错误的。可是,若是因此就觉得读书有大用的话,却也显得有些偏执。

是,读书确实能令到我们增长一些相应的认知。

可是,一个人若然阅历不足,驾驭不起,那读多反而未必成福,

这就好比学佛,若然一人存有善念,心怀慈悲,那其实就已经是佛了。

反之,若然舍弃善与慈悲之根本,只存于深山老林,避世而居,那便是读了一辈子佛经,看了一辈子佛学又有何用呢?

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篇外文:本文只是随笔所编,只可观赏,却不可当真!

注:图片皆来自网络,与正文无关!

文: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