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考试,开元24年(公元736年)后由礼部主持。礼部考试登第后,再经吏部考试,中者,然后授官。韩愈贞元8年(公元792年)进士登第,但三试吏部,不中,不能得官。崔立之写信勉励,韩愈作书答之。韩愈自以为有命世之才,才学不在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之下,试于礼部、吏部,已是忍下耻辱,试而不中,不能得官,悲愤之情,自然不能抑制。此文,开头叙述写信缘故,已含有应试出于无奈的心思,中间写屡试不中,愤闷不平,最后写他的怀抱志向,卑视世俗。全文直抒胸臆,信笔写出,非常感人。

斯立足下:仆(pú)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1、斯立:即崔立之,字斯立,郡望博陵,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进士; 2、足下:古代对上、对同辈的敬称; 3、仆:自身谦称; 4、颠顿:颠沛困顿;狼狈:指困难窘迫; 5、操持:即操守,平素的品行志节; 6、辱于再三:指屡次应进士考试,失败; 7、悯:哀怜。

足下犹复以为可教,贬损道德,乃至手笔以问之,(pān)古昔,辞义高远,且进且劝,足下之于故旧之道矣!虽仆亦固望于吾子,不敢望于他人者耳。然尚有似不相晓者非故欲发余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不能默默复自明。

1、贬损道德:是说使崔立之的道德受损; 2、手笔:亲手写信; 3、扳援:援引; 4、得:得当,合适; 5、“然尚有似不相晓者”二句:但是,你还是似乎有不了解我的地方,这不是故意想激发我说话吗? 6、丈夫:才能过人者之称;是说不用“大丈夫”的标准寄希望于我; 7、默默:不言,无声无息;聊:姑且。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进士者,人多贵之。仆乐之,就求其术出礼部所试赋、诗、等以相示。

1、为人:是说为了百姓; 2、谋于所亲:与亲族商量; 3、举:在科举考试中中举; 4、诚:确实; 5、求其术:寻求中举的考试方法; 6、或:有的人; 7、策:文体一种,唐代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使应考者回答,叫策问,应考者的回答叫对策。

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好恶(hào wù)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

1、诣州县求举:唐代科举考试,分由学馆(门下省的弘文馆、东宫的崇文馆)、国子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州县举送(学习有成,经考试合格,荐举到礼部参加考试)。诣:到; 2、有司:此指专门负责考试的官吏; 3、好恶出于其心:是说考官出于个人喜欢或不喜欢而决定考生的成绩好坏; 4、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唐制,进士考试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中者才能得官;未即得仕:没有马上得到官做。

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词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chù)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

1、博学宏词: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唐制,进士登第后,再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者,就授官,而且官阶比进士出身授官高,职位也较优; 2、黜于中书:即指经中书省、门下省详复,不中选;唐代科举,礼部考试得中,放榜后,领送中书省、门下省详复,详复不中,就落选。

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pái)者之辞,颜忸怩(niǔ ní)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书》所谓耻过作非者也。因复求举,亦无幸焉,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观之,余亦无甚愧焉。

1、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 2、忸怩:羞愧; 3、耻过作非:不要以过错为耻而文过饰非; 4、所试与得之:自己考试不中的文章,与考中的文章; 5、不同其程度:好坏程度不一样。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

1、“夫所谓博学者”二句:是说吏部考试的所谓博学,哪里是当今所称的博学? 2、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工辞赋,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 3、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 4、已:停止; 5、蒙昧:昏昧,愚昧。

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dǒu shāo)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jí)于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gé)、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1、自负:自恃,自以为了不起; 2、斗筲:斗、筲都是容量很小的容器,比喻人的才识短浅、器量狭小; 3、一夫之目:一个人的看法; 4、汲汲:急切; 5、进:指求举; 6、其小得:从小的方面说; 7、裘葛:裘为冬服,葛为夏服,泛指四季衣服; 8、同吾之所乐于人:想使百姓与我享受同样的乐趣; 9、自计已熟:自己已经考虑成熟; 10、诚不待人而后知:确实不需要等待别人的指教后才知晓。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sì)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yuè)足不为,且无使(qíng)者再。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1、献玉者:指卞和献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初献玉不成,而被楚王先后刖其双足; 2、俟:等待; 3、刖: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4、病:耻辱; 5、勍:强大、有力的意思;克:指被压制; 6、舍此而无门:指除了科举考试外没有别的门径可走;唐代文人做官,除了考试,还有在节度使手下当幕僚等途径,故韩愈作如是说; 7、待是而后进:指考中以后再做官; 8、戚戚:悲哀,不安。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p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xiàng),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

1、潜究:是指深入探讨; 2、取一障而乘之:西汉武帝时,匈奴求和亲,博士狄山与武帝对答的话,原文为:武帝曰:“吾使生(狄山)居一郡,能无使虏(指匈奴)入盗乎?”山曰:“不能。...复曰“居一鄣间?’'山曰“能。”乃遣山乘鄣。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地,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捍寇也。”乘:登也,登而守之。

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垂之于无穷,诛奸谀(yú)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足下以为仆之玉凡几献,而足凡几刖也?又所谓勍(qíng)者果谁哉?再克之,信如何也?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1、贤人:德才并美的人;哲士:明达而有才智的人; 2、经:可以作为典范的书; 3、奸谀:奸诈谄媚的人; 4、潜德:不为人知的美德; 5、刑:通“形”。

全文:

斯立足下:

仆(pú)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足下犹复以为可教,贬损道德,乃至手笔以问之,扳(pān)援古昔,辞义高远,且进且劝,足下之于故旧之道得矣!虽仆亦固望于吾子,不敢望于他人者耳。然尚有似不相晓者,非故欲发余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不能默默,聊复自明。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hào wù)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词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chù)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pái)优者之辞,颜忸怩(niǔ ní)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书》所谓耻过作非者也。因复求举,亦无幸焉,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观之,余亦无甚愧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dǒu shāo)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jí)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gé)、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sì)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yuè)足不为病,且无使勍(qíng)者再克。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p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xiàng),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yú)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足下以为仆之玉凡几献,而足凡几刖也?又所谓勍(qíng)者果谁哉?再克之刑,信如何也?

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