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寿州,群情振奋,同盟会员张汇滔与寿州农会领导人王庆云、袁家声、岳相如等积极筹划响应。凤台、定远、怀远、凤阳等县亦派代表参加,决定组织农民起义。约定于九月十日武装夺取寿州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期进城的李诱然、张纶等在州衙、总兵镇防军内作劝降与瓦解工作;徐鸿恩、洪晓岚等运动绅商教育各界支持革命,均取得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日夜五时,各路人员齐集城内东南隅考棚,向知州魏业、寿春镇总兵李振国与各营清军管带发出通牒,阐明起义宗旨,令其立即缴械投降。魏、李等见大势不妙,纷纷逃遁,各营清军大都归降。当夜兵不血刃,光复寿州。九月十一日,成立淮上革命军司令部(设于寿州考棚),开始公推张汇滔为总司令,张汇滔因志在带兵出征北伐,辞总司令职,总局事令即由王庆云担任,张汇滔、袁家声、张纶为副总司令。全军二万余人,分三路出击清军。第一路军由袁家声、杨穗九、岳相如等率领,先后光复怀远、凤阳、蚌埠。在蚌埠与清军张勋部激战,重创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勋率部北逃徐州。一路军伤亡一百六十余人。第二路军由王传禄、吴寿明等率领,进驻六安。第三路军由张汇滔领进驻颖州(阜阳),伺机北上。此时河南省布政使兼清武卫右军左翼统领倪嗣训奉袁世凯之命,集中20营兵力万余人,进攻淮上军,三路军伤亡很大,退出颍州。民国2年(1913年)夏,倪嗣冲为支持袁世凯扩充势力,压制革命,率部进攻寿县,从平顶山、狼牙套、八公山三路扑向寿县城。淮上军袁家声、廖海粟、廖梓英各部于平顶山阻击倪军、张汇滔等部在城北与倪军血战,双方均有伤亡。几天之后,倪嗣冲增调马联甲、高世读、李传业等部参战,集中炮火猛烈攻击淮上军。淮上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相持十余日,淮上军被迫向合肥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淮上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柏文蔚,至此淮上军之名称即不复存在。

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