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这里是说的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士族大批量的向南迁移,并且司马睿在王导的帮助下建立了东晋。还有杜甫诗云“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这里则是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匆忙赶往四川避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原地界的百姓,也纷纷逃亡相对安全的南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写于建炎南渡以后。当时将临安作为行在,大有乐不思蜀之意。当然,还有清军入关以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政权史称南明。

(一)、其它各地,皆不适宜

这几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身都为大一统王朝,在中原无法继续生存以后便欣欣然的迁往了南方。

当然,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入侵。比如晋朝是匈奴和诸多胡人,唐朝兴兵的安禄山也是胡人,而宋朝打下东京城的是女真。虽然明朝的覆灭是李自成直接导致,但因为关外的后金虎视眈眈所以一直没能抽调兵力来镇压农民起义。其实,他们喜欢往南跑,是因为其他地方都不可行。

1. 北疆苦寒,难以生存

“塞北风沙涨帽檐,路经灰洞十分添。据鞍莫问尘多少,马耳冥蒙不见尖。”有能力在战乱第一时间迁移的,不是王宫贵胄就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大都娇生惯养,细皮嫩肉,而北部地区的生存环境在当时非常的恶劣。

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缺乏统治基础,当地的民族势力众多,落魄而逃肯定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拿北宋举例,当时金国占领东京时,已然控制了北方大面积的领土。比如蒙古高原,如果往哪里跑,则正中其下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覆灭时也是如此,关外的清军在打败林丹汗以后,草原诸部皆对其俯首称臣。如若再一举擒获大明皇室后裔,那么必然是大功一件。还有当时的突厥人虽然分裂成了东西突厥,但是东突厥还在北方地区活动。

晋朝的士大夫就更不能往北走了,当时虽然大量的胡人内迁但是他们在北方草原仍然盘踞着很多势力。当地的各民族盘根错节,去了之后便是自寻死路。他们大都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这无异于直闯虎穴。

2. 故园西望,一片悲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唐朝兴起的边塞诗中,大都是讲述了在西域作战时的场景。那里生存条件的艰苦,不比北边差些许。而且西部的少数民族势力,还要比北部更胜一筹。

唐朝时连年对西域作战,虽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但是随着其国力的衰弱已然名存实亡。所以,很多民族对唐王朝都心有余悸。如今看其落魄,再往西去则正是落入其怀中。还有当时的吐蕃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在今天的新疆一带也颇有影响力。

吐蕃曾经攻入过长安城,一番劫掠以后便折返。明朝在英宗时期,便彻底的放弃了西部地区。北部的瓦剌政权,使得他们极其的烦恼。对于这些地区早就没有了统治基础,在全盛时都不一定能打过,落魄时则更加凶险。

(二)、南为己土,条件优越

在古代很多王朝都没有实际控制北部和西部地区的能力,即使有也会因为补给问题等各种原因而放弃。因为那边不是他们的中心,所以也没有必要费劲心思去征战那些苦寒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也不讲究民族团结,大家多是有世仇的。而且他们也非常觊觎中原繁华,还时不时来掳掠边疆。这些地方,自然是非常危险的。

1. 统治根基稳妥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将赵佗放在了南方地区。此后,凡是大一统的王朝都不会放弃江南以及岭南地区。这些地方的民风相对而言自然是不如苦寒的塞外彪悍,尤其是江南地区性格温和婉转,就连他们说的话都叫吴侬软语。

而且在南方都有朝廷的行政机关,还有许多陈兵。此处既不会引发内部纷乱,外敌入侵又相对苦难。就拿建炎南渡来说,北方中原地区沦落敌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向西,向北的道路都已经封锁。

所以,他只能向南跑,还一路跑到了海上苟安。江南地区气候温和,比中原地区具备更优异的生存条件。来到此处,还可以声色犬马还可以纸醉金迷。这片地区都是自己的实际控制领土,在此生活,名正言顺。

2.易守难攻,关隘重重

其实,大部分王朝都是往东南方向跑。而安史之乱以后,玄宗则是选择了西南地区。也就是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这个地方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也很适合割据。而且生活条件,并不比在中原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安禄山的叛军只得从汉中,走古蜀道入川。而此地又易守难攻,所以很适合苟且偷生。玄宗其实是想好了后路的,如果安史之乱不能平定那么在此地割据不与秦塞通人烟,是完全可以生存下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南地区有长江天险可守,南宋便是倚仗着长江屡次退却金国追军。北方的入侵者,大都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非常精通但是一遇水路则有些难堪。当时还有韩世忠等名将把守,他们一时之间难以到达江南。

再比如南明,其实这都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国家。各宗室眼见王朝覆灭,纷纷各显神通。他们有的封地就在南方,索性直接自立。有的则是从北方逃来,也想分一杯羹。但是不论是哪种原因,他们都无路可进。只能在南方地区偏安,因为起义军和清军都已然控制了北方的大面积领土。想要北上,比登天还难。

(三)、经济繁荣,利于统治

对于这些娇生惯养的王侯而言,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享受。南方地区的战乱,相对于北方而言较为稀少。所以,当地的经济也能与中原比肩。更何况晋朝的衣冠南渡开了个好头,经济中心在此以后开始逐步的向南迁移。

更何况,还有萧齐、梁齐和刘宋等政权不遗余力的发展民生,所以当时的江南地区之发展情况是非常可观的。这就为后世的南迁,留下了后路。

1. 人口众多,翻盘再来

北部和西部地区降水量少,大都为高原山地以及沙漠。当地的百姓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就算是败亡的王朝能够统治这片区域也不会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当地的人口稀少而能够听命于自己的少之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地区则不同,当地是农耕民族且雨水充沛,中原地区的粮食大都通过漕运从此地运送。那么这就是粮食的直接来源地,朝廷率众迁移至此,在各方面都有保障。而且人口众多,如果有意恢复中原,这里也会为其提供大量的兵源。

同时,因为盛产粮食所以也为再度兴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打仗就是打的士兵,打的物资,这里什么都有。自然,也不会畏惧作战。只不过这些君王都没有一举收复故地的决心。只是用他们来维护现有的统治。就像赵构,还曾经向金国称臣。

2.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既然抱着偏安之心,那么也要为此做好长期的打算。赵构虽然在军事上非常软弱可欺,但是在经济方面还算可以。建炎南渡,也使得经济中心再次南移。当地的工商业和手工业以及造船业的发展,都非常突出。

这些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江南地区适合这些商业的发展。否则,就算是君王再励精图治那么也无济于事。往其他地区遁逃,也是有前车之鉴的。比如曾被玄宗追认为兴圣皇帝的西凉王,他在敦煌建立政权但是长期与各地的少数民族开战。最终,民生疲敝,西凉覆灭。

玄宗在看到了前辈的故事以后,自然不敢在贸然西行。况且当时的河西走廊地区,还归属于中原王朝统治过。往其他地区行进,都不利于王朝的继续生存。他们在江南地区,人口稠密而且生存条件比中原还要好,更何况还有长江天险,可以与北方政权划江而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南方割据也有很快就失败的。比如南明,清军入关以后很快就打过了长江。这是因为南明并没有形成一股合力,大家都各自为战,天险失去了作用。他们往南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祖皇帝曾建都于此,在南方各地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结语:

归根结底,南迁是历代流亡政权的首选。不论是西南还是东南,这些地区有险可守而且距离中原相对较近。只要他们在,北方的旧部就不会彻底的失去信心。

南宋时期,江南还成为了很多中原汉人的避难之所。就像李清照,纷纷赶赴了南方。北地苦寒,割据势力众多。单说有宋一朝,西北有夏国还有羌人,而唐朝则有突厥还有各节度使。晋朝更是不行,他们的势力威胁就是来自北部地区。

参考文献:

《晋书》

《新唐书》

《宋史》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