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手记

在驻村扶贫的土壤中根植社工素养

2017年5月,我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以社工的双重身份,先后在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和城郊乡刘马洼村渡过了1460多个日夜。从一次次被“欺生”的黄狗追咬,到后来成了见面就摇尾的“好友”。在这片热土中,我既当研究员,也做实践者,紧紧依靠专业优势,不断培植社工素养,积极将社工理论融入驻村扶贫中,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有益探索。

➽内化社工思维

尊重、接纳、非评判,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需要我们将其融化到血液中,根植在灵魂里,更好地服务于驻村工作实际。

王万才,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人,56岁,初中文化程度,是一位普普通道的农民。2015年因病被识别为贫困户。2017年5月我初到王庄村时,因为他常在村部帮着整理村档而结识了这个贫困户中的文化人。他因儿子的病情一度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他的情况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次晚饭后,我就溜达到他离村部不远的院子里拉家常。

在温暖、真诚和关怀下,一点点“同理”到王万才的内心,激发他生活的斗志。慢慢地,他甩掉了思想包袱,放下了酒瓶子,办起了豆腐小作坊,有了稳定的脱贫产业。在脱贫过程中,他还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一步步的脱贫感悟,陆续写下几十篇脱贫日记,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出版了《唐河千帆过——王万才脱贫日记选》一书,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志智双扶的成功典型。

  ➽外强专业优势

  李树勤是我到王庄村后直接帮扶对象,2016年因病被识别为第一批贫困户。本人体弱多病,其妻2018年又被查出胃癌,唯一的养女也没有工作,房顶好几处漏雨,床头放着塑料盆接水。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不幸之家,单靠一种办法显然不足。经笔者提议,由工作队和村委商议,决定采取个案管理的综合手法对其开展工作。首先对其进行危房修缮,争取县住建部门补助8000元,并实施了“七改四有”项目。联系民政部门将全家纳入了低保,协调医疗部门办理慢性病卡,享受住院六次报销,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享受了教育补贴。

在用足政策的同时,我与其家人建立了微信联系,随时掌握家庭一手情况。利用周末,我还到医院进行看望,进行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让其妻子感受到社会和工作队的关爱和温暖,减轻病痛的折磨。同时协调唐河人劳部门,将其闺女介绍到离家不远的唐河迎宾馆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逐渐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综合倡导链接

  我在扶贫外展中发现,贫困户老赵的孙子小良子,在其10个月大时,父亲就车祸身亡,母亲随后也不知去向,他成了事实孤儿。鉴于其母亲并未亡故,故不能享受孤儿的相关政策。而他正直上学年龄,急需救助。在充分走访摸底的基础上,我协助其监管人先后多次到乡政府、乡派出所开具证明材料,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和教育、公安等部门奔走呼吁,并借助最新的相关救助政策,上报善报乡、村两级材料,正待县民政部门审批。

在2020年的疫情排查中,我了解到该村一贫困户身患癌症,家庭陷入困境。经实地查看评估,协助填写申请材料,整理治疗票据,将材料第一时间送至南阳市慈善总会,并获得最高匹配的救助金。随后我们工作队又亲自陪同患者家属到南阳市慈善总会办理手续,领取了资助金,缓解了困难,帮助患者家属重拾生活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期为贫困户罗保送去防疫生活物资

  ➽人本主义融入

  罗保是已故老罗的养子,四级言语残疾,儿子罗理,三级肢体残疾,2017年被识别为贫困户,父子俩相依为命。2018年11月笔者从王庄扶贫点辗转来到刘马洼村,他就成了我的直接帮扶对象。室内气味难闻,因腭裂而言语不清,便桶放在床头,这就是我第一次入户的感受。人本主义的“三无”理念让我意识到,面对这种情形,必须摒弃个人的价值观,与他建立“伙伴”式关系。我从开始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到能听懂三、四成,再到六、七成,从整理凌乱的物品,到经常的促膝谈心,从疫情中送去紧缺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到组织公益岗为其平整门前的路面,一点点,他找回了尊严,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奔头。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

亲历扶贫,才明白付出的意义。

四年多的社工驻村实践,使我明白,取得社工资格,只是职业化的一个入门要求,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肯定。作为“利他主义”的实践者,要更多地在一线的个案服务和研究中滚爬摸打,用扎实的实务工作武装理论,推动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让理论“接地气”,不断提升自身社工素养,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大计!(作者 南阳市民政局驻唐河县刘马洼扶贫工作队 孙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