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得长绳系。

说到时间,我们常用昨天、今天、明天的三分法,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今天是我们努力的可把握的时段,而明天是存于预测和想象的尚未到来的时光。

先知和预言家总是在预测未来,有些预言已经得到应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面对未来都会感到茫然无措,想象着未来是凶多还是吉多。对于一些大家来讲,未来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境,梁漱溟的父亲就曾经问过:这个世界会好吗?

大家风范,梁漱溟其人

梁漱溟出生于高官厚禄的家族,祖上是元朝的阿哥,所以他是蒙古族的后裔。1893年梁漱溟在北京出生,中学毕业后担任民国报业记者,总编辑让他以"漱溟"为笔名,他从此接触更多经典古籍和社会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岁的梁漱溟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讲授哲学。在20岁左右的几年时间里,梁漱溟多次想出家为僧,后来因为阅读明代思想家王襞的《东崖语录》而放弃,并与黄靖贤结婚生子,育有两个儿子。

梁漱溟是一位思想和行动兼具的大师。其一,他在文化方面开创了哲学的崭新天地,著有《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等书籍。

他将中西方哲学大家的思想杂糅在一起,认为生活就是欲望和满足的交替,而且认为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因而他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新儒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梁漱溟多次到中国各地进行调研,倡导乡村实践改革,提出对乡村教育的改革对策。在山东邹平进行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践,后来又在山东其他区域、河南等多地开展乡村自治实验,至今他的理论和实践依然发挥着作用,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于梁漱溟对乡建的卓著贡献,其骨灰一部分留在了山东邹平。

其三,梁漱溟的思想也在政治上产生深远影响。他是一位爱国人士,建国后受到主席的赞赏,两人多次彻夜交谈,不过梁漱溟作为铁骨铮铮的文人,后续却因为政见不合,和主席闹得不欢而散。

特殊时期的梁漱溟几乎从不发言,躲过了多次批斗,建国后的梁漱溟继续发挥对国家和社会建言献策的作用。在影视剧作《延安颂》《建党伟业》《东方战场》中,都有"梁漱溟"的角色出演,可以说,他度过了95年不可复制的坚强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水自尽,梁漱溟其父

梁漱溟的父亲叫梁济,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清朝末年的官员,在27岁中得举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等。梁济和普通的清朝官员不一样,他不求在皇室中获得封赏,而是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路上的走夫贩足几乎都认识梁老爷,他对教育、民政等事务兢兢业业,在百姓中有口皆碑。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梁济辞官回家赋闲,民国官员一再让他担任要职,都被梁济拒绝了。那时候清朝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开明的梁济意识到清朝政府腐朽的不可逆转性,他表示赞同共和制度,在家中时常思考时代的变迁,并认为没有人为清朝殉葬是可耻的,他一直在预谋以死荐轩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计划到真正实施,梁济度过了七年的时光。在60岁的当年,他已经做好了殉清的准备。眼见着清朝腐败和民国的无力,梁济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对国家未来产生了绝望。

就在生日的前三天,梁济借家人为他祝寿前大扫除的机会,到朋友家小住几日,然而当大家都盼望他回家的时候,却听到他自沉净业湖(即今日积水潭)的消息。他留下遗书《敬告世人书》中说:"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

得知梁济投水自杀的消息,全家人都悲痛欲绝,徐志摩、陶孟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傅斯年梁启超等大家都表示敬仰。这也让梁漱溟陷入了沉思,父亲对他的影响很深,他们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济想用自杀的方式唤起官民的觉醒,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焦虑和苦衷,就像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

与我,并不提倡这种自杀唤醒的方式,如果官民没有真正觉醒,多少人的投水都是无效的,而且大清和民国依然消亡了。比较妥当的方法是,一己之力团结更多的正能量,将国家和社会向好的方向扭转,哪怕这种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还有蝴蝶效应。

千古叩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济很少阻碍梁漱溟的发展,不论是儿子要出家还是要结婚,他都不干预,充分给予儿子自由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时间梁济都用来思考国家民生,后来他也有了很强的无力感。在自杀前三天,梁济和儿子梁漱溟有一次简短的对话,梁济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觉得是在一天天变好。"

当时梁漱溟已经是北大哲学教师,梁济点头应道:"能变好就好。"这句旷世发问世父亲梁济留给梁漱溟的最后一句话,日后成为《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的题目。1918年的梁济自杀,正处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第二年就迎来了五四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济先生至死都在思考着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这对于一位清末的人来讲还很超前。日后梁漱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不过与父亲不同,梁漱溟更加乐观积极,他也一直为社会和百姓拼命,但是用95年的高寿来解决社会弊病。

社会学家涂尔干专门研究撰写过《自杀论》,他认为很多人自杀因为无法改变现有生活,而且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很显然,梁济的自杀属于失范型自杀,社会混乱是梁济痛苦产生的根源,他过于理性而社会完全不合逻辑,他本人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甘心如此。

一个不愿意随大流的人选择了解自己的生命,这也让我想起老舍,在受尽苦难后选择自投昆明湖,他们都是很有才干的人,却生不逢时草草了结了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杀到底对不对、应不应该,至今没有公论,毕竟自杀是一个成年人的自我选择,没有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而且自杀这一行为很难把握。梁济先生的死并不是一个肉身的死,而是预示着腐朽没落的制度之死,而今我们还会对己叩问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危机

梁济先生自杀的背后是一团矛盾和危机,而任何时代都有危机。在建国前,社会动荡源于制度的不妥,有临上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的时代,没有外援的帮助完全需要白手起家,一是有一次咬牙挺过来,我们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富强。

三大产业迅猛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如火如荼地建设,但是今年一场疫情打乱了世界的节奏,同时而来的还有火灾、蝗灾、地震、经济危机等等,这些都让所有国家和所有人产生危机,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做过的一切,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和描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世界的未来会好吗?很多人都表示困惑,专家预测未来世界会进入"缺"的时代,从饱和的状态转移,其一,随着自然资源的匮乏和文化资源的消解,未来人类会缺水、缺空气、缺粮食、缺资源;其二,因为资源缺乏导致缺钱,经济因此崩溃;其三,还会缺文化、缺德。

当然专家的这番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应该始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危机尚未来临的时候做好完全的准备,以防危机来临时弄个措手不及。

世界不会永远一个样,而是悲喜、好坏交替,总有一个时刻是关键转点。对于梁济先生的发问,我的答案是,不论任何时代,需要所有人戮力同心,只要更多的人心存善念,就会团结一致克服所有难关,驶向一个更美好的彼岸。我们怎样,未来就会怎样,人类朝着更好的目标去努力,这个世界才会更好。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