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就有善治的理念和追求。德善同理,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善治文化体系。但不管在哪个时期,治理的最终目的,都是紧紧围绕着“民”字。
《傅子治要》讲道:“利天下者,天下亦利之;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几千年的大一统国度里,贯穿着无数先贤的“民本”思想。那些曾经的历史主角,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故事,更有照耀当代的智慧。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气度、神韵,给中国共产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抱着救国救民的“仁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真正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思路。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人对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追求;“爱人利物之谓仁”,这是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敬仰态度……正是这种自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砥砺前行。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所蕴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的最佳体现。正如《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所言:“深入了解民本思想,可以更好理解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提供历史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