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龙天险历险记

迫龙天险历险记

冯正荣

冯正荣

1981年9月,我所在的汽车第十八团十连执行第五趟进藏运输任务。这个季节是雨季,川藏线上容易出现塌方。常跑川藏线的人都知道,汽车兵最怕两个季节上高原。一个是怕冬季的冰雪路。到了冬季,川藏线上的冰雪路往往都在山顶,车辆打滑很危险,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车毁人亡。另一个是雨季的泥泞路。到了雨季,川藏线上到处有塌方,车辆容易打滑,也容易堵车,而且山上常有飞石滚下,稍不留神就有被飞石砸中的危险。有时候飞石砸到车厢,有时候飞石砸到驾驶室,有时候飞石会把车辆砸翻。所以,这个季节上高原,要把防塌方作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出现的连长李湘吉(右一)

考虑到雨季上高原收尾工作很重要,我和连长李湘吉(1971年入伍的湖南省衡阳县人)商量,由连长带队,我负责收尾。车队的收尾车是倒数第二台,行驶在救济车的前面,最后一台是救济车。那个年代跑高原,运输任务重,车况差,出现抛锚掉队车,车队继续前行,抛锚掉队车由收尾干部负责。

车队出发了,一路还算比较顺利。车队终于行驶到了西藏波密县通麦的迫龙沟大塌方。这一段路是川藏线上汽车兵望而生畏的地方。1967年8月,汽车第十七团三营副教导员李显文等10名同志在迫龙沟塌方区与特大山崩搏斗中被泥石流掩埋,不幸英勇牺牲,长眠在了迫龙天堑。1968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们“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的荣誉称号,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他们学习。为缅怀先烈,后人在大塌方旁边修建了“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纪念碑。1987年一场特大泥石流把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冲毁,后来又在通麦兵站旁边重新修建了“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纪念碑,以供后人缅怀先烈。

迫龙沟这个地方的山体松软,遇到下雨就塌方。世界最大的泥石流是欧洲的挪威斯图尔加大滑坡,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就是迫龙沟大塌方,这14公里的路段,被称为“通麦天险”、“死亡路段”、“通麦坟场”,不知多少人牺牲在了这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出现的战士陈平(前排左二)

那天下午,车队已经通过大塌方,我们和陈平(1976年入伍的四川省忠县人)驾驶的82号抛锚掉队车一起行驶到了大塌方中间路段,82号车陷入了公路上的小型泥石流,车辆打滑开不上去。这时候,现场只有82号车、我坐的63号收尾车和九班长顾寿开的91号救济车三台车,救济车上多一名修理工,一共有7个人。我给大家说,我来开,大家在后面推。结果连试了几次,还是开不上去。山上慢慢有流水下来,82号车尾部慢慢向江边移动。根据我们多年跑川藏线的经验,这种现象就是塌方的前兆。天渐渐黑了,山上不时有沙石滚落,迫龙江的流水咆哮,发出一阵阵奇怪的声音,一种不祥的预兆笼罩着迫龙沟,如不采取紧急措施,82车就有掉进迫龙江的危险。我和担任救济车的班长顾寿(1972年入伍的甘肃省武威市人)商量,赶快把车上的水泥卸下来,空车就可以开上去了。

这种情况下来不得半点犹豫。我们7个人用最快的速度开始卸水泥。当时我们开的解放牌货车,装的4吨水泥,水泥是用牛皮纸包装的,每袋50公斤(100市斤),一台车上装载的80袋,每人要扛十多袋啊!由于82号车的周围都有流水,牛皮纸包装的水泥是不能见水的,我们要把水泥扛到100多米远,干燥的公路上堆放。我们扛着100斤重的水泥袋,踩着泥泞路来回飞奔。那时候,我们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遇到危难时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半小时左右就把一车水泥卸完了。把车上的水泥卸下来,果然把空车开上去了。空车开上去后,卸下来的水泥离车更远了。这时候谁也不敢松劲,大家又扛着水泥袋在泥泞路上飞奔,上衣被汗水浸透了,裤子被泥水湿透了,大家全然不顾,一鼓作气把卸下来的水泥装上了车。

天完全黑了,我们必须尽快离开这个危险地段。我们三台车向前开了大概两三公里,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停了车。我和班长顾寿拿着手电筒查看了前面的路况。晚上在大塌方行车是非常危险的,不能继续前行了。大塌方的路段14公里,许多地方是回头弯,打几个倒车才能转过去;许多地方是便桥,只能一台车通过,通过有些便桥还是后轮外胎悬空的;许多地方紧靠迫龙江,稍不留神就有掉进迫龙江的危险。于是,我们决定就地过夜。虽然我们停车的地方比较开阔,但毕竟在塌方区,随时都有被泥石流冲走的危险,整整一夜大家都不敢睡觉,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晚上看不清楚,天亮了,大家相互看着,7个人从头到脚都是水泥,只有眼睛是动的,简直就是7尊雕塑。这是川藏线汽车兵的雕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冯正荣(左二)、文中出现的班长顾寿(左三)

就在我们通过大塌方的当天,我们卸装水泥的地方发生了多年一遇的大塌方,川藏线彻底中断。那天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措施,三台车,7个人可能就被泥石流冲走了,我们这7个人就成了“川藏线上七英雄”。这是多么危险的一次经历啊!

回想那个年代,我们跑高原一天只有一毛钱的补助,而且到了新都桥以西才有补助。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干部战士凭什么安心川藏线工作?凭的是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的朴素感情;凭的是干好工作的满腔热情;凭的是革命加拼命的奉献精神。

如今的通麦迫龙沟大塌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大塌方进行了改造,修建了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特大桥,“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的危险路段,成了川藏公路新的地标性景观。通车时间由过去的两三个小时,缩短为现在的二十多分钟,过去那种提心吊胆过大塌方的情况完全不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冯正荣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冯正荣 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2003年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