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2日讯 9月2日上午9:00,威海举行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鞠朝传介绍威海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有关情况。他介绍,《威海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分为五个部分共七个章节,总结了“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的工作成效和威海市基础测绘现状,分析了新时代基础测绘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明确了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制定了五项主要任务,凝练出六大重点工程,提出了县级基础测绘要求,安排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运维工程。按照市县分级管理,开展市域内311座三等以上测量标志普查、日常巡查及管护工作,检查测量标志的完好性和稳定性。严格落实测量标志管护经费和责任,提升测量标志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测量标志使用效能。建设1座景观型测量标志,引导社会公众提升保护测量标志的意识。

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工程。每年获取市区2607.28平方千米优于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1次,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5版,实现市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年度覆盖。开展全市陆域及近岸海域优于2米分辨率国产卫星遥感影像的常态化接收与按需处理,实现陆域范围优于2米分辨率国产卫星遥感影像月度覆盖。开展基于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的航空影像和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取与处理工作,与卫星、基础航空影像互补,实现按需获取、快速处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每年更新主城区434平方千米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该区域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年度更新。开展市域一体化融合时空数据库建设,采(收)集更新市主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以外558平方千米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2次,融合各区市优于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全市陆域范围1米格网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满足城市建设的各项需求。

实景三维威海建设工程。按年度更新主城区996平方千米实景三维模型,开展市建成区内240平方千米模型单体化建设。升级三维实景城市应用展示平台,促进二三维一体化时空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探索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在线实景三维数据服务。整合全市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模型和市域内陆水库、潮间带及近海海域水下地形、地下管线等数据,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立体化展现的实景三维威海。

现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按年度更新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和地名地址数据库,及时在线发布;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效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地图服务。依托统一的云支撑环境,在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基础上,建设智慧威海时空大数据平台,实现多种类地理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综合、联动更新和整合交换;基于共享融合的新型地理信息产品,建立时空大数据的共享模式、服务模式,助推威海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做好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提升应急测绘的支撑服务能力。定期更新出版《威海市地图》《威海城区图》和威海系列标准地图2版,以地图语言形式持续展现威海市在精致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管理,融合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度挖掘地理信息价值示范应用。

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应用工程。加强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威海市级节点建设,构建威海市遥感应用云平台,建立与市级应用需求相匹配的影像数据和产品。按照基础测绘“两服务、两支撑”的根本定位,深入实施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工程,开展自然资源关注要素的遥感影像变化图斑等产品的智能化解译和提取,建立典型地物光谱库和解译样本库,为常态化、自动化的全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能力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实景三维数据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深度应用,充分发挥实景三维数据在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的效用,提升对自然灾害预警防治的服务能力。

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基础测绘长效投入、分建共享、联动更新机制不断健全。全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数据现势性显著提升,全域覆盖、二三维一体、多尺度融合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协同、供给高效、服务智能、安全可控的现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广度、深度和便捷度同步提升。新型基础测绘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明显增强。至规划期末,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具备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全空间、全要素、多时态、高精度、智能化的基础空间信息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