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的这句诗句十分形象得将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奈描述出来。在战乱年代,国家动乱,没有主权之时,每一小家命运的飘絮也就难以避免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个年代亲人四散,难以相聚,一封家书承载的是沉沉的思念,是无尽的牵挂。杨振宁,便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一员,其与其亲人的飘零浓缩着那个年代数不尽的相似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求学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县城,其父为清华大学的教授,从小便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或是因为家庭的影响,又或是经历1937年七七事变的动乱,杨振宁在逃难辗转的过程中,更加奋力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38年以高二的学历参加招生考试,一举被西南联大录取。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刚开始选择了化学系,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慢慢被物理学所吸引,于是转学了物理学。

毕业后,杨振宁被清华大学录取,进行研究生学习。后不久,考取物理学科留美公费生,预备去往美国学习先进的物理学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往美国留学前,为减轻家中负担,到西南联大附中任职临时课教师,负责指导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上数学课。这成了他与其日后妻子初遇的场所,虽然二人的交流在当时只停留在课堂之上,但也为日后的相恋留下了伏笔。

1945年,杨振宁正式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并师从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教授——费米

在三年的求学中,他孜孜不倦得汲取着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并成功取得博士学位,留任学校教师,一年后他又凭借其超高的学术能力考入了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开始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久的研读,为其日后的成就积累了扎实的基础。1949年的一天,当他和杜致礼相逢时,二人不可抑制地陷入了爱河。

相遇爱情

杜致礼,其父杜聿明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曾任国民党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1947年,杜致礼考上美国卫里斯学院,其父杜聿明旧疾复发本要陪同杜致礼一同前往美国医治,却临时接受蒋介石的命令而带兵前往战场。

而正是这次分别,差点成为父女二人的永别。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打赢淮海战役,时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司令的杜聿明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人道主义,我党并未将其处死,而是将其与众多被俘的国民党高层一起关进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改造。

然而,这苦了杜聿明在外的妻儿与老母。其夫人曹秀清听信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认为杜聿明已死,便带着五个儿女和其父母逃到了台湾。

在抵达台湾后,他们并没有之前许诺好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全家的生活开支只有寥寥的补助金来维持。在杜聿明的母亲感染重病后,也因贫穷无钱支付医疗费而离开人世。

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杜聿明的儿子杜致仁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本就贫苦的家庭,只得向银行借贷来偿付了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弟弟的求学与家境的败落,故而姐姐杜致礼照顾着弟弟,阴差阳错地和杨振宁在异国他乡邂逅,而后,两个互相欣赏的年轻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正是杜致礼的知书达理,温婉贤惠,才可以在婚后照顾好家庭的方方面面,让杨振宁可以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术领域中去,为其之后能够取到国际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杨振宁与其岳父杜聿明的相见埋下了人生的伏笔。

成就非凡

杨振宁的成就是足以震撼世界的。1957年35岁的杨振宁凭借着其在物理学界的成就获得了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这个奖项的获得,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峡两岸都引发了轰动,周总理特意安排他国内的老师前去祝贺并带着其岳父的祝贺信,而其岳母曹秀清也被台湾当局派往美国劝说其归台湾。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后,杨振宁便带着其一小家几经波折后终于在北京与一大家重逢。

1971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杨振宁一家,当总理听到杨振宁称曹秀清为岳母,称杜聿明为杜先生时,总理开怀一笑,假装严肃地说要喊岳父

其实这也不怪杨振宁如此小心,其岳父杜聿明曾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哪怕早已在功德林赎罪良久,成功被释放,但却依旧不能随便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光是他,还有很多流连海外的成功人士、有才学子,亦或是国内的有一个比较敏感身份或家室的学者们,他们大多都有着同样的顾虑。

他们担心,会一不小心因为与一些敏感的亲戚朋友的界限没有划清而被打上标签,自己孑然一人倒也还好,但总有很多还要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他们有此顾虑也是理所当然的。

周总理的这个举动,便是打消杨振宁的顾虑,告诉他安心做科研,大可不必在乎这些子虚乌有之事。同时,也是在向海内外有此相似境况的国人道明,祖国会包容你们,会欢迎你们的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现今像杨振宁这般会因为家庭因素而担心受到牵连的情况已然不多,这得益于祖国的强盛,更得益于民族的自信。

杨的遭遇,不仅警醒我们战乱的无序,和平的宝贵,同样在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少一些“标签化”。生活在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是简简单单,能够一概而论的,我们大可不必因自己的主观念想而给旁人打上“标签”,认定其为标签化人物。

我们不妨学习周总理那般,开怀一些,包容一些,去尝试接纳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