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入怀,顺意经风。
停驻于南来北往的路口,车马乘流,古城已入秋。远处层峦之中的玉垒阁巍然如斯,见过春夏,见过风景人事。青山有云,留白的意境里,东城门古朴雅致,省耕楼等待良人,也等待着檐上三寸雪。
城门里,径直的青石阶干净像旧照,易定格其中。街沿水景流动,落叶归舟,各有渡口。有时候,看上去,房屋比诗文对仗。柱梁与灯盏,夕阳与斑驳, 街中的建筑被塞进了明清的风雅,黛墙青瓦,雕而不画。
古城似画的景象有关历史无关风月。历史深长,生活细碎,万物成诗,建筑如此,人文如此,往事也如此。比如大观街的小桥人家,比如楼外楼的岷江剧院。
记忆里,临近未时,小生的昆腔划破午后寂静,鼓钹声随之而来。在听不清的唱词和看不见的妆容里,想象戏剧冲突与现实讽刺,川剧团也随着渐低的唱腔与旧城改造进入历史。 旧址里,一个戏台,几处背影。
梨园巷不住名伶,华光寺不点香火。
游人停驻的杨柳岸,熙来攘往,风雨不透。以河命名的弯沿的街有桥三座,站远看来,拱桥更像装饰。艳阳里,垂柳成荫,暮色里,晓风残月,傍晚的油纸伞撑出了闹市的光影喧哗。
但隐藏在古城的最人间烟火,还是密布于此的巷子里。
古城的巷子并没有江南的那么寂寥。平平窄窄,瓦屋毗连,无垠的天空下有须臾的浪漫。小巷深处的人家,除了依巷而连贵州巷与水巷子,还有白果巷的翘庐和梨园巷的珍庐这样的四合院,遗迹蛛网青苔,透过旧木格窗依稀可见曾经的世态与桑海。
墙是胡同的尽头,而小巷可通南北,猫很自由。
巷里的风永远不急不躁,屋檐下,楹联边,门槛处,尘染着岁月和风雨。世间无长景,唯独古城的这些巷子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城市是有气灵的,城西玉垒山麓的文笔山秋风习习,落叶萧萧,附和灵岩寺的暮鼓晨钟,魁星阁的人文书卷气依然尽染。
平行的书院街和文庙街没有往日的嬉笑喧嚣,但在六庄私塾的旧址的石刻画旁, 曾经的书声像斜阳倒影在灌中的红墙上。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灌中和北小的老校门已不复存在,大成殿修复如初,校舍改为清式形制,文庙畔池还在,只是站在那里会不会想起总是迟到的那个女同学。
一样消逝的红糖锅盔,一样消逝的修车店和小卖铺,如今已有归来的情怀,渲染出独树一帜的文艺小店。旧改商,咖啡杯的倒影像现代与旧时打了个照面。
西街忽晚,秋日呢喃。
相邻的顺城街口是另一道被遗忘的城门。夕阳西下的明代城垣像仲贤村的老茶馆,见过了乱世安治,见过了芸芸众生。这条南方丝绸之路邈远的往事沉沉,古风遗韵。侧旁的店里,民谣不经意响起,思绪弄丢在了青石阶。
这个季候的南桥的烟雨,相对冷寂。行人读诗文匾联,看雕梁壁画,或停驻,或远眺。 有人说,当风临流,却看山河。
古城里,有一段湔氐道作为县治的历史。作为开篇,作为源头,灌县古城被历史与时代所赋予。
从据守关隘到灌溉,从门庭若市到萧寂,再从萧寂里繁华出世,于时代更迭和自然洗礼中安然自若,不愿尘染地存留着属于这座文化古城里的人间烟火气。
行而不辍,未日可期。
文字 设计 | 彭华勍 图片 | 阿雅
END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工作委员会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灌口街道办事处
主 办: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党群办
主 编:龙晓辉
责任编辑:罗 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白驼山日记 ,在此表示感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