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如何划分

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

一定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吗

残疾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又是如何判断?

上期我们一同学习了《民法典》中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今天,我们请专家解读《民法典》中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嘉宾

孟强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嘉宾

王珍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总则编第21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一般情况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特殊情况下,虽然已年满18周岁,但由于智力或精神状况存在缺陷,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一些和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行为或者纯获利益的行为。

年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智力发育迟缓,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够独立实施各种类型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总则编第22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总则编第22条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在识别能力上有所欠缺的成年人。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定代理人

《民法典》总则编第23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备相应的识别能力,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缺乏相应的认识,所以需要为其设置一个法定代理人。

监护人的确定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首先是父母,其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和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监护人首先是配偶、父母、子女、其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然后是其他近亲属和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

这些监护人都属于法定代理人,代理这些被监护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定与恢复

《民法典》总则编第24条: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条例中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人的近亲属、债权人、债务人和其有法律利害关系的人。

如果发现某个人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迹象,可以申请法院认定,法院会依法委托专业鉴定机构对被申请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鉴定。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案例:77岁老人卖房 被判合同无效

2018年,77岁的陈老先生通过某房地产中介,与买家小宋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将自己名下一套70平米的房子以220万元价格卖出,小宋当天支付了5万元定金。

8天后,陈老先生的儿子找到中介称房子不卖了,买家小宋遂将陈老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履行房屋交易协议,而陈老先生的儿子提出父亲存在精神障碍。

法院经委托鉴定后证实,老人的确患有痴呆症、记忆力减退,日常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属于器质性精神障碍。法院认为,老人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自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应返还定金,买家小宋不得要求继续履行合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单独从事的交易行为无效

按照《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所以,与老人单独从事交易时,要注意规避法律风险,最好有其配偶、子女、近亲属陪同,避免出现事后发现合同无效的行为。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案例:女子借款10万不还 竟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018年,35岁的赵女士在某金融机构办理了10万元贷款,然而到期并未还款,金融机构诉至法院要求赵女士归还本息共计12万元。

庭审中,赵女士的父亲作为法定代理人提出,女儿办理借款时属于精神症病情复发期,缺乏民事行为能力,他不知这笔借款的用途,既没有作为生活开支,也没有用在子女身上,所以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有过错,应自己承担责任,对于女儿签约的分期业务不追认。

法院审理认为,赵女士因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其与原告金融机构签订的分期业务及刷卡消费行为虽然处于住院期间,但医院的出院医嘱显示赵女士自制力未恢复,应视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签约及刷卡消费行为没有得到法定代理人的追认,也不属于可以独立实施的纯获利益或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贷款合同无效,判决被告归还金融机构本金10万元,驳回金融机构关于利息和其他应收费用的请求。

案例中赵女士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她到银行办理的10万元贷款显然不是纯获利益行为,不是银行免费赠与她的,她需要归还。

《民法典》第22条规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要得到法定代理人的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认才能有效。所以,大家在交易过程中要注意辨认对方的精神健康状况,尤其是银行在发放大额贷款时要加强审查。

现场提问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现场观众

未成年人能否购买彩票?

王珍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在学校、幼儿园周边设置销售彩票的点位,如果商家无法分辨未成年人年龄,应当要求对方出示身份证件,不得向未成年人售卖彩票。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民法典》总则编 |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线上观众

残疾人一定是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吗?

孟强

能否辨认自己的行为是判断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残疾人也要依据智力发育情况来判断其能否识别自己的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需要经过法院的宣告才有效,所以持有残疾证也不意味着其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