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丽水疾病防控”微信公众号10月5日消息,浙江省丽水市发现鹦鹉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宏基因检测,确诊6例,临床诊断1例,其中1例救治无效死亡。这也是丽水市首次报告鹦鹉热病例。
据悉,由于我国没有开展鹦鹉热的常规监测,人们对鹦鹉热及其临床表现认识度也不高,同时一般的常规检查很难检测出来,因此容易被忽视,导致漏诊甚至误诊。
关于鹦鹉热]
鹦鹉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名为“鹦鹉热”,也被称为鸟疫、鸟热。在世界各地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鹦鹉热传染源
鹦鹉热的传染源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病人咳出的痰对他人有传染性,所以也是传染源。人际间传播虽有报道,但较为罕见。
专家介绍,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触携带病原的鸟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本病在鸟类之间,也时有传播,以通过携带衣原体鸟屎所污染的食料与空气为主。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复发常见。从事禽类、鸟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鹦鹉热临床表现
鹦鹉热的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临床表现多样,可缓慢起病,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相对缓脉。剧烈而弥漫性的头痛可持续7~10 天,肌痛累及全身,尤其是躯干和四肢,严重时甚至难以独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咳嗽多发生在第3~6 病日,以干咳为主,一般症状颇似感冒,肺炎发生率高达85%~90%。病程平均6周,个别长达20周,往往预后不佳。
如何预防鹦鹉热?
疾控部门提醒: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接触禽鸟后要彻底洗净双手,养鸟爱好者要每日清洗鸟笼,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提倡应用“湿式作业”。
同时,避免与患鸟接触,注意个人防护,如果不慎得病,有相关症状,立即去医院就医,就医时要告知自己的禽类接触史,以便医生判断病情。
此外,严格养禽和鸟类贸易集市以及运输过程的检疫制度,在家禽和鸟类运输前后,应在饲料中掺拌四环素,以加强预防作用。
定期对家禽、野禽养殖和交易场所及饲养笼器具进行卫生清理和预防性消毒,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空气流通。
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前提下,及时扑杀患病动物做无害化处理,同时对饲养环境和笼器具等进行终末消毒。
注意增强自身体质,多运动,多锻炼,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几率。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食用禽类的时候要煮熟煮透,生熟食分开。
来源 江苏新闻
编辑 郝力 责编 辛安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