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是礼乐的制作者、儒学的先驱、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的伟大人物,被一些史学家视为真正的“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但是,贡献如此成就的周公,却并不是一位帝王。问题来了,他是怎么躲过功高震主、惹人嫉妒两大职场铁律的?

牛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周公旦,全名姬旦,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在这三位帝王期间都有上佳表现。

周文王在世时,周公旦就因特别孝顺、仁爱、贤能突出而深受宠爱;

周武王即位后,对这位弟弟十分器重,安排其作为自己的副手,基本上每逢关键事务,两人都会深入商讨。孟津观兵,周公全程辅助;武王伐纣前,战斗动员书《牧誓》由其发布;伐纣成功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姬奭)手持小钺,夹辅武王。接下来,他虽以鲁公身份被分封于曲阜,但由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被留在朝廷辅佐执政,只是派长子伯禽前往封地。

而在武王病逝、年幼的成王登基后,周公毅然代行天子之权。

在七年的执政期间,他曾东征三年,历经艰辛平定了三监之乱;

随后整编军队,并将殷商核心区域分而治之,彻底解决了前朝遗老的反扑问题;

随后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如分封制封、宗法制、井田制,创立了一套完备的上层建筑体系,不仅为周王朝提供了成熟的架构,也对后世的历史、人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执政第六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他损益旧礼、结合周族习俗,制定出了一整套调整宗法人伦制度和行为的规范体系 ,即我们熟知的“礼乐”。这就是我国古代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思想源泉。

更为难得的是,在执政七年后,鉴于周成王已成年,周公旦毫不恋权、依然还政于王,自己北面而立、态度恭敬谦卑,回归到一个模范的臣子。在他死后,周成王将其葬在当初周文王埋葬的毕邑,意即不把他视为臣子。

而在后世,那些与周公相似的臣子往往会被冠以“权臣”的标签,这类人基本只有两种结局:被“功高震主”除掉,或者自己僭越、对帝王取而代之。

实际上,当初周公辅政,是他本人主动有意为之,因此也招致了大量反弹。“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因此他们鼓动武庚禄父、联合奄国、淮夷发动叛乱,这就是所谓的“三监之乱”;后来,当周成王亲政之后,周公也曾遭到诬告。

那么,周公为什么能够躲开枪打出头鸟的规律、在各个岗位上都是“成功人士”呢?其实他也有不少“套路”,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地位。

首先,他擅长发挥宗教的重大舆论引导价值。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周公作为周王朝的宰辅,掌握了祭祀大权,因此他通过这一特殊身份把自己的权力来源归结于先王、神明。

当初伐纣后的下一年,武王重病。当大臣们惊惧之际,周公以身为质,预筑三坛、持璧秉圭、祝告三王。结果到了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

通过这一事件,周公成功制造出自己能与先王对话、与鬼神沟通的舆论,提升了自己政治地位。

因此,后来当周公旦执政后,太公望、召公奭等重臣心存疑虑,周公便搬出了太王、王季、文王这三位先王说事,以“向先王有个交代”为名堵住了悠悠众口。后来,每逢重大事务,他都会以占卜的形式提升自己的合理性,大家也对他能够通达先王、神明的能力深信不疑。

其次,周公旦足够低调、摆得正位置。

虽然善于利用祭祀手段提升自己形象,但周公首先更注重凸显领导者的光辉形象。比如当初他替周武王祭告先王时,曾对武王不吝溢美之词:“(武王)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随时把领导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听到这番言论,都不会怀疑周公对周天子、对朝廷的忠诚。

后来,周成王年幼时也遭遇重病,于是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我。”随后把祝告册文藏于秘府。

到了成王执政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导致他不得不逃亡到楚国。但当周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当年的祈祷册文后,被里面的祭词感动的痛哭流涕,彻底打消了对周公的疑虑。

善于掌控舆论,为自己寻求执政合法性;能干实事,却又能把领导摆在第一位。更可况,周公旦执政期间,为维护周朝的统治、促进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自春秋以来,他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被尊为儒学奠基人,被视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模范人物,这样的伟大先驱,自然会让后世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