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北京,秋境澄明。

9日15时30分,距离天安门咫尺的中山公园中山堂,一场拜谒活动正在举行。

面对孙中山先生塑像肃立,静默三分钟,三鞠躬;向孙中山先生塑像敬献花篮、整理缎带。

仪式简短而庄严。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活动嘉宾参访团以此形式,深切缅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9日,嘉宾参访团来到中山公园中山堂拜谒。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96人的嘉宾参访团,由应邀来京参加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活动的辛亥革命先驱后裔、港澳台及海外知名人士组成。

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是爱国将领蒋光鼐之子、86岁的蒋建国;年龄最小的是台湾抗战老兵三代、31岁的沈杰。

1941年出生的孙必达,是孙中山曾侄孙,他出生在中山先生仙逝16年后。“血脉亲情和家族传承,让我跨越时空感受着中山先生精神的感召。报效中华是我们的责任。”

不久前他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处处生机勃勃。”他看到,铁路、公路、港口、水力、电力以及航天工业的建设成就,已远超中山先生当年想象。

8日,嘉宾参访团赴香山碧云寺参访晋谒孙中山纪念堂,并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

8日,嘉宾参访团在香山碧云寺向孙中山先生像鞠躬。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云淡山空古寺幽。红墙古树掩映之下,碧云寺静谧而庄重。

在这里,冯玉祥将军孙女冯丹龙看到了祖父冯玉祥当年参加完孙中山祭祀典礼后在碧云寺的留影。6日,她还专程前往北京海淀区温泉镇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拜祭。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冯玉祥为滦州起义殉难烈士修建此园。“先烈们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壮举,将永远为后世敬仰。”冯丹龙说。

8日,嘉宾参访团在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8日,嘉宾参访团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着一袭长衫的黄尚夫来自台湾,84岁高龄的他,流连在孙中山纪念堂的每一个角落,不时驻足思考。疫情发生以来 ,他已在大陆居住一年半多。

“同宗两岸、海峡一湾,血浓于水、一脉相承。”黄尚夫说,越来越多台湾人把事业扎根大陆,这是顺应时代、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并拥有大陆律师资格的林浩鼎,就是扎根于大陆的台湾人。“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他说,新的时代格局下,台湾青年应该拥有更深厚,也更紧迫的使命感——统一是人民之福,是可期的未来。

7日,嘉宾参访团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7日,嘉宾参访团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在“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进行的英勇斗争”相关主题展示的辛亥革命翔实史料前,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驻留许久,埋头细看。

一个月前,在地球的另一端,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通过云视频展览,向海内外展示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53张历史图片,再现了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梁冠军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

嘉宾参访团中,有不少人,10年前参加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5年前参加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而今,再赴北京参加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活动。

辛亥武昌首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之孙吴德立就是其中一位。“辛亥首义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其精神是‘英雄之城’武汉的根脉 。”他说。

“中国梦,从历史启航,向复兴驶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许荣茂慨叹,缅怀追寻史迹,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当无愧前人,不负时代。

9日晚,嘉宾参访团出席了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招待会。10日,他们将前往南京、武汉、广州等地继续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相关活动。

循光而行,人间处处丰饶,民族的未来照拂着每一个你我他。这也是辛亥革命先驱的盼望。

记者:任沁沁

编辑:郭宝江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