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 作者|王婷婷)

前言:

最近蒂姆·库克开了他作为苹果CEO的最后一场发布会,十年间时代更迭,不禁让人回忆起乔布斯刚发明iPhone时的超乎想象。

“苹果精神”影响了很多行业,包括中国房地产。

到如今,能被称为“中国四大神盘”的地产项目,无一不是以颠覆性和极致化出圈,因为它们真的做到了超出预期,让人们惊呼“原来房子可以这样” ——

首创了多种新人居形态的良渚文化村、神奇建筑出圈的麓湖、颠覆营销的美林湖、社群近乎神化的阿那亚,一度被称为中国地产界的“四大神盘”。

比较不同的是,后三者还在主要开发周期、货源相对充沛,而万科良渚文化村是一个21年的长期项目,核心区可售住宅货源仅剩最后一个组团。

开发接近尾声,但投入并没有停止。相反,万科良渚文化村在浙江省“共同富裕试点”的指引下,基于“未来社区”战略,在长期主义持续投入的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整合提升。

过往二十年,良渚文化村时常被作为“田园城市的范本”被提及,直到今天,杭州城市在变大、良渚文化村在改变,它应逐渐被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于“新型城市化和社区更新”的语境下来探究。

良渚文化村作为万科的“试验田”,承载着万科的发展观,和其对多元业务的探索实践。

如果说,万科是城市服务的先行者,良渚文化村则试验着万科关于“城市新生与更迭、产城新融合、新都市人居”等多方面的领先尝试。

那么下一个20年,良渚文化村是怎样、万科的城市理想会如何、中国城市的更新梦能怎么呈现?

怀着这些问题,凤凰网风财讯实地采访了万科多位资深“操盘手”,以发展的视角,再观“良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良渚文化村手绘图)

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

让文化内核“自由生长

4年前的6月,王石在朋友圈官宣“退休”后,隔一天,他就去了杭州的万科良渚文化村。

一碗2块钱的豆浆、一根1.5元的油条…在接待外国友人参观前,他去村民食堂吃了一顿心心念念的良渚早餐。

王石毫不掩饰对这里的喜爱,有一段时间,他只要到杭州,必去良渚文化村,而且每一次他都能发现一些“美妙的变化”——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份由社区业主自治自理形成的《村民公约》,引起社科院的关注;

首创了健康不贵的村民食堂,这是万科“第五食堂”的原型;

世界级大师的作品在这里一个个破土,超前如安藤忠雄的“大屋顶”(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厚重如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良渚博物院(另外两个不以省/市冠全名的博物院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些“改变”,因为激发人情共鸣,被王石,被更多路过这里、留在这里的人牢记。

也是这些“改变”,慢慢沉淀,影响着更多的人,成为良渚文化村人的魂。

从个体到群体,这让良渚文化村变成了不同于普通小区的、一个有精神内核的地方。

村民公约》是其精神内核的一个标志,也是良渚文化村社区营造的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口的“村民公约墙”)

十余年前,怀着田园梦想的一群人,“惊世骇俗”来到杭州主城区以外20公里的地方栖居,他们共同意识到“村有村约,但村约无字,无字则隽永,唯自省自重自爱自尊也”,因而协商形成了公约。他们自发开展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各种行动。

用村民张炎的话来说,“新村民越来越多,可能对公约本身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但他们对这里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的邻里氛围、公约演变落地的各种实实在在的活动,是有感觉的,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村民公约所倡导的价值观。”

这一场自下而上的社区动员,唤醒了村民的共建意识、公民意识,表达了自律、向善的社群精神。

由此,业主和开发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或管理与被管理的二次元关系,发展成为政府 居民 企业 机构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沉淀20年,良渚文化村对于个体关怀、社群意识、业主和开发商新关系的探索,在行业内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而这种精神领域的探索,仍在继续、且扩大着范围与层次。

“大屋顶”是展示这一变化的最好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鸟瞰形如“大屋顶”)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总馆长张炎告诉风财讯,万科的价值观里,居住区是一个小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文化传播与交流平台。为此万科鼓励业主论坛交流,创立《万科家书》记录村里美好的人事物。

随着时代变迁,杂志和论坛走向实体空间,万科邀请国际大师安藤忠雄打造了“大屋顶”,这便突破了良渚文化村的社会形态,甚至突破杭州的语境,与世界产生了交流和联通。

大屋顶的文化影响力,也从社区蔓延到整座城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聚集地,是杭州戏剧节等市政文化项目的载体。

良渚文化带,也成为杭州在西湖文化带之外的“第二条文化带”——50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密度如此大的文化聚集,在任何城市都属珍稀。

就像提出中国四大神盘概念的房精哥所说,这些物业可以复制的是配套,无法复制的是温度和用心。

“物业的更新”亦如是,建筑优化只是起点,终点是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交互升级,是社群关系的升级。

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良渚文化村蕴含的“文化力”、探索的“精神力”,给了它和城市广博的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鸟瞰图)

永续经营、产城融合、未来更新

“在商言商”花的是硬功夫

如果说文化务虚,务实的一面则看商业。

万科杭州城市公司合伙人、副总经理丁洸感慨,当时大家希望这个地方未来能变成中国最佳的居住地,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的想法。

2000年启动的良渚文化村,“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后的今天依然按照这张图的初心在做。

这份“情怀”需要落地,要变成产业、变成税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成功了。

万科方面告诉风财讯,纯文化项目大屋顶,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创业产业园区“玉鸟流苏”成为杭州十大文创产业培育基地之一,入驻了大量动漫会展艺术领域的文创企业;五星级的君澜酒店,已经和良渚遗址景区构建成一个客流稳定的旅游目的地…

甚至伴随发展,万科将它们独立出来,形成大屋顶文化、旅居、养老起源于村里的随园嘉树)、教育(源于九年制学校幼儿园等教育平台)等业务板块,各自创造收益。

当下的良渚文化村,早已不仅是一个住区,也是一个多维度永续经营的产城融合区。

万科希望,即使文化村销售完成,仍然能有一个稳定的产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万科在寻找持续生长的能量。良渚文化村也从毛家漾以西的部分,向东延展,构成了如今“一撇一捺”的新生图景。

其中,“一撇”描绘着国际人居场景,“一捺”则是文创产业场景——以TOD综合体“未来之光”为核心的产融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良渚新城门户——未来之光)

天荟未来之光城营销负责人吴海燕告诉风财讯,出于“新生城市发展计划”的指导,这里以地铁杜甫站为枢纽,带入产业办公、光剧院、情景商业、旗舰酒店等全方位服务业态。

尤其“光剧院”,作为2000席位容量的大型剧院,将承载杭州的很多大型文化演出;串联大屋顶文化、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试验“创新文教基地”模式。

“一捺”之下的新良渚,呈现着万科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良渚文化村“未来社区”九大场景)

上一个20年至今,良渚文化村的实验成果如斯。下一个20年,又会是怎样?

“未来社区”正在寻求新答案。

万科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宋伟告诉风财讯,浙江省作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试点,正进一步探索“城市大脑 未来社区”的数字社会建设,也把“未来社区建设”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主要手段。

响应号召,万科专门组建未来社区推进团队。而良渚文化村正是浙江省第三批未来社区的省级试点项目之一。

目前良渚文化村在属地政府带领下,正结合居民痛点,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在“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未来治理”九场景进行整合提升,进行社区服务再升级。

客观来看,“未来社区”概念的提出和推行,促使多方主体在文化村项目上进行了服务整合。在以往文化村配套服务主要以商业服务提供的基础上,更多的补充了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的短板,完善了社区服务的短板。

王宋伟就直言,良渚文化村在过往的开发中,其实也暗合了浙江省未来社区的一些建设要求,不断试验着“投、建、管、运”一体化的社区营造方式。而如今,随着万科作为开发商的属性逐渐淡去,现在更多是以运营服务商的身份对社区进行支持和创新。

万科的“现身说法”,其实是一个印证——良渚文化村正以自己的实践,给行业描绘着一个值得展望的商业范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良渚文化村最早的蓝图,20年沿用至今)

后记:

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选择短期价值、还是长远价值的问题。

就算是“封神”的良渚文化村,也经历过漫长的不盈利过程,到如今的良性循环,它也熬了很久。

而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土地先天优势、与政府的优秀互动、万科的能力与情怀…缺一不可,这是良渚文化村难再复制的原因。

但项目无法复制,策略、思维和能力可以复制。

怀着这样的信念,即使是“房子躺着卖”的黄金时代,也有不少执着的地产人,钻研学习良渚文化村。

新的时代,仍在继续改变的良渚文化村,能否成为新地产人看到传承、发现灵感的地方?

这是一个美好的提问,也是一份美好的期待。

良渚的意思,是美好的岛屿。

也期待良渚文化村传递的价值观,让这个行业变得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