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所著。当年阿古柏祸乱西域,若不是左宗棠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要求寸土必争,想必新疆早已沦为外人之手。当年与他在朝廷上意见相左的有很多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晚清名臣李鸿章。

(一)、以姻亲缔结联盟

不论是曾国藩、左宗棠亦或者是李鸿章,他们在晚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都有着中兴之臣的美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国家命运的走向。不过因为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来自于湖南,所以二人的关系要好一些。

同乡之谊在古代的官场上非常受用,只要是来自同一个省份,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凝聚成一体。像明朝末年的地方党争,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有齐党、楚党还有淮党,所以也可以把曾国藩与左宗棠称之为"湘党"

要想在朝堂上立足,没有党羽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李鸿章当然也不肯示弱,他不能像左宗棠那样依附着曾国藩,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成一党。因为他曾经签订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饱受诟病,但如果仅从他的政治手腕来看还是非常高明的。

为了在朝野内外拉拢更多的关系,李鸿章一手包办了子侄和众多家族人的婚姻大事,他一共有五个孩子,只有李菊耦一个女儿。那他的后代都娶了谁?嫁了谁呢?

作为家中的独女,李鸿章对其非常疼爱。李菊耦从小接受了十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于时事政治也颇有见地。

李鸿章将其嫁给了安徽按察使的儿子张佩纶,两人门当户对更是情投意合。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就是他们的后代。

李鸿章的大儿子名为李经方,在父亲的帮助下成为了外交官,先是在美国当参赞,又是在日本当公使,后来成为清朝出使英国的外交大臣。李经方回国以后按照李鸿章的意愿,与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女儿结为伉俪。

他的次子李经述是一位颇富文采的诗人,也当过三品的参赞官。而李鸿章为李经述找的这个夫人,则是同为洋务大臣的张之洞的大侄女。如此一来,不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有了李鸿章的势力存在。这种关系,要远比同乡之谊更加稳固。

(二)、兄弟侄儿亦不能免俗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鸿章在朝堂上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他和自己的亲兄弟们是利益共同体,大家一直都是共患难同进退的。至于家里每个孩子要娶谁或者要嫁给谁,也是众人商议出来的结果。

李鸿章的兄长名为李瀚章,他和弟弟一样都很有政治野心。其膝下有一女名作李经萱,父亲和叔叔为其指配了聂其煐。

聂家是"三代翰林,两代进士",门生故旧遍布天下。聂其煐的父亲聂缉椝也有着十分辉煌的履历,曾经江浙沪一带的封疆大吏都被他做了个遍。聂其煐的母亲名叫曾纪芬,她的来头更大,是曾国藩的女儿。

李鸿章还有个弟弟叫李昭庆,他的膝下有个儿子名为李经榘。而李经榘则娶了清朝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的女儿。李经榘还有一个弟弟叫李经叙,他的妻子是翰林院许其光的女儿。两人的孩子是李国源,后来与段祺瑞的女儿成婚。

(三)、盘根错节之既破,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鸿章家族通过后代的婚姻,形成了一张通天的家族关系网。从纷争不断的朝堂,到鞭长莫及的民间再到远渡重洋的国外,都遍布着李家远远近近的亲戚。这对李鸿章整个家族命运的走向有何影响,又展现了怎样的婚恋观念?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不论李鸿章个人官职做得再高,声望再隆,没有底下人的支持,他的政令将很难推行下去。而只要有这些关系网存在,李鸿章的向下推行政令就会好很多。

亲戚连着亲戚,关系连着关系,只要不牵扯到自身的利益他们大都会给李鸿章三分薄面。中国向来人都有"帮亲不帮理,是亲三分向"的思想,所以关系网让李鸿章的权力得以迅速的向下延伸。

其次,朝堂上尔虞我诈,一个不留神可能会全家遭殃。因此即使有些亲戚是自己的政敌,彼此在势同水火之时也会因为这份姻亲关系而不会赶尽杀绝。

他们大多数时候,在朝堂上他们都是站在李鸿章这一边的。所以庞大的关系网,又令李鸿章的仕途走的十分平坦。

当年慈禧太后曾称赞李鸿章有再造玄黄之功,而他的这份"功"绝对不是单纯只靠着他的聪明才智,那些涵盖各阶层的关系网,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再次,这些姻亲关系其实都反映了国人"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念。如果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由恋爱的精神;可站在家族层次而言,它对整个族人的命运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只有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起才有共同语言。如果李鸿章之女嫁给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两个人会过得浓情蜜意但双方地位悬殊太大李家人肯定会看不起他。而男方,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岳父家巨大的阴影笼罩之下。

倘若一个寒门女子嫁到了李家,那么她会因位卑而羞,平日里肯定是战战兢兢不敢多言。

所以,应当辩证地看待门当户对。它的坏处是先结婚再恋爱,可能无法让人找到真爱;好处就是阶级相等地位相仿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双方都不会因为这样而自卑,同时两家各自的势力又能融为一体,对家族发展有着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