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日,成都作家龚静染的《李劼人往事:1925-1952》正式出版,在李劼人诞辰130周年之际,关于这位文学大师的讨论又热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李劼人,我们了解最多的是他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小说中反映了“四川的近代史”,巴金则称过去的成都生活在他的笔下。除此之外,还知晓他开过小雅餐馆,筑屋凌窠。而对于他曾与友人共同创办嘉乐纸厂并长期担任董事长长达27年的细节故事,并无太多头绪。

翻看这本书,以李劼人为线索,当时的社会史、工商史、文学史徐徐展开。龚静染说,这本书的创作时间长达3年多,其中资料查阅整理占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作过程中资料时常断档,写不动了,又需要重新去调查去构建。愉悦的时候当然也有,顺畅的时候一天写5000字,一边写一边发现,和走路一样,往前走着,豁然开朗,那种快乐,安逸得很。

01

为什么写李劼人?

龚静染的童年是在乐山市五通桥度过的,那是一个浸泡在盐卤之上的小城,因盐集市,因盐成邑,许多凿井熬盐的传奇故事在当地流传着。小时候的龚静染总会在放学后去码头上打望,看跑船的、算命的、耍杂技的、卖打药的、点痣拔牙的,迷在里面半天不回家。或是在家门口黄角树下的小人书摊租书看,一分钱一本,看到月亮挂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静染

作家,现居成都。主要作品:散文随笔集《桥滩记》《河山有灵——岷峨记》《我们的小城》,诗集《整个世界慢慢灰暗下来》,非虚构作品《昨日的边城》,长篇小说《浮华如盐》《纸》等。新作《李劼人往事:1925-1952》。

龚静染的父亲当时在山区里修水库,家庭是两地分居,他和母亲一起生活,他记得每年父亲就回来一两次。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爱写唐诗宋词,龚静染就在旁边跟着笔墨所到之处背诵。那时母亲单位里常常要值夜班,他一个人在家抱着《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之类的书看,直到身旁炉子里的炭火暗下去,才会跳到床上,拉铺盖蒙住头,开始和英雄好汉们一起喝酒吃肉,幻想着同他们一起去行侠天下。

童年时的精力用不完,龚静染说他的脚板把小城里的每个地方都翻遍了。五通桥这个小小的地方,哪里有棵大树,树上有几个鸟窝,他都门儿清。童年的底色成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土壤。他的《桥滩记》《我们的小城》《河山有灵:岷峨记》等都跟故乡有很大的关联,他认为那是童年给予的文学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年时的龚静染(左一)与哥哥在五通桥合影

即便如今已在成都定居30多年,龚静染也偶尔会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他对那些地方的美食如数家珍,比如有一家烧豆腐,“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苍蝇馆子,但它的烧豆腐天下一绝,烧出了真正豆腐的味道。那么,什么是豆腐的味道呢?夹一筷子放进嘴里你就知道了。” 确实,好吃的东西往往藏在民间,要当好吃嘴就要多往小地方跑。

2017年夏天,职业写作的龚静染和往常一样去到乐山市档案馆查阅史料,第一次打开了嘉乐纸厂的档案卷宗,发现里面竟然有很多关于李劼人的东西,非常惊讶。“大量珍贵的公私信函、会议记录、往来电文、经营册表等就在我的面前,甚至在小心翼翼地展开它们的时候,好像李劼人才刚刚离开不久,那些墨迹中还残留着他的气息。实际上就在那一刻,我就下定了决心来完成这件事,而这就是我写李劼人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1月9日李劼人致程云集信,谈到国内经济崩溃,公司“暂停生产”事。(存乐山市档案馆)

02

如何还原历史的毛茸感

消化两千多卷资料,走访健在的老人听取口诉历史,龚静染既精通文献,也注重实地考察,一点点拼凑起李劼人与嘉乐纸厂相关的种种,让人物跳脱出来,让故事丰满起来。比如书中提到的嘉乐纸厂第二大股东杨新泉,龚静染拜访了他还在世的小儿子、九旬老人杨宗迹,听他讲述了许多当年的历史。他说,如果再不去,那些碎片一样的故事就真的要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中国》1923年7月第四卷第五期上

刊登了李劼人的小说

《李劼人往事:1925-1952》全书线索以李劼人为主线,和这条线发生关系的重要人物龚静染都会把他们放进去,“书里很多人看似并不重要,但我依然保留了他们的诸多细节,为的是呈现历史的毛茸感,真实的生活就是鸡零狗碎,有很多的细枝末节,并非那么规整平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的李劼人,此时的他已完成三部曲的写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嘉乐纸厂的经营中。(图由李劼人故居文管收藏)

在龚静染看来,我们看到的历史书写,大多都是作者有选择、有意识的记载。就算口述者所传达的也是被过滤后的东西。为了保证最大限度接近真实,龚静染在行文上非常克制,以白描为主,采用了纪录片似的风格,书中描写了许多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以许多切面来还原历史。

比如,档案中有李劼人在乐山购买鸡鱼等食物的记录,很是有趣。龚静染由此展开美食家李劼人的描写。日本作家花田清辉说李劼人是“中国的布里亚·萨瓦兰”,其小说“充满厨房蒸腾的热气”。车辐也写过他的小雅餐馆:”他炒菜不用明油,不用味精,总之要去掉馆味。烟熏排骨,熏法用花生壳壳加柏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李劼人同孙辈在菱窠家中(左为李诗华)

又比如,写到1939年筑屋菱窠,龚静染写了不同人眼中的这座私家住宅。周太玄之子周孟璞去过之后这样描述:那是土坯作墙,麦草为顶的小草房,伯父滔滔不绝介绍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则这样形容:初建成的凌窠远远没有现在看到的那么好,只有简陋的正房三间,坐北朝南,西侧建了厨房及几间厢房,正房和厢房均为“干打垒”式墙壁,麦草盖顶的川西民居式的斜坡顶。1961年,叶圣陶去拜访时则形容:高柳当门,屋内简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菱窠院门旧照

03

方言写作,离土壤更近一点

赶场是货物的流动,钱的流动,人的流动,同时也是声音的流动。声音,完全是人的,虽然家禽、家畜也会发声,但在赶场时,你们却一点听不见,所能到耳的全是人声……声音流动的高潮,达到顶点,便慢慢降低下来。假使你能找一个高处站着,你就看得见做了正当交易的人们,便在这时候,纷纷从场中四散出去,犹之太阳光芒一样。留在场上未走的,除了很少数实在因为事情未了者外,大部分都是带着消遣和安慰的作用。于是,茶坊、酒店、烟馆、饭铺、小食摊上的生意,便加倍兴旺起来。

这是李劼人在《死水微澜》里描写天回镇赶场的场景,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现代历史小说。龚静染觉得,李劼人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便是这本,除了女性的心理细节刻画让人称道,又泼又皮的四川话也是极大的亮点,对话还大量用到了当时的方言俚语。不过这也影响到了传播的效果,“我的责任编辑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她开始对有些四川方言对话就不太看得懂,比如叫女的是婆娘,总感觉很粗俗,像是在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静染说,方言也是一方水土中重要元素,方言写作生动、活泼、透彻,读李劼人的小说,常常为他在四川方言使用上的恰到好处叫绝,可谓精彩绝妙,换成另外的语言就不行,少了那种味。但方言就有区域性,也会让人一头雾水,如四川人看《海上花列传》,就不懂吴语的妙处,所以方言写作在传播上还值得去思考。

近年来,关于李劼人在文学史上被严重遮蔽的话题越来越多,惯用方言写作不得不说是其中传播不畅的原因之一。“真真是可以令人羡慕的笔!”郭沫若也曾高度评价这位昔日同窗的写作技艺。在龚静染看来,未写出“不能少于五十万字”的《急湍之下》,也许是李劼人最大的遗憾,但他继续说道:“这样的遗憾,非他自己所能左右,也非李劼人所独有,作品的命运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劼人往事:1925-1952》一书刚出来,李劼人的外孙女李诗华就先睹为快,她说:“甫一开篇,即被引入百年成都,众多史实,一一还原,我辈后人,再受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静染与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在凌窠门前

龚静染在写的过程中感觉到与李劼人有很多共通的东西,比如都曾在商海浮沉,“我也有过从商经历,在内心的纠结、对生活的观察方面就有相似之处。同时,对乐山和成都这两个地方都非常熟悉,没有隔阂感。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在同一时代,说不定我们还能成为朋友呢。”

幸运的是,本书刚上市不久,就入选了商务印书馆2021年度十大好书。龚静染希望此书成为有价值的书,能够为读者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龚静染正在写一本以造纸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其实已经写完了,有二十万字,但一直觉得不够满意,接下来要着手修改。”在日常的一天里,他7点过起床,到东湖散步一小时,回家开始写作,午饭后休息半小时,下午继续写作,晚饭后散散步,回家后一般是看看书或者看看电影。当然,如果有朋友邀约,也会出去喝两杯。

“在成都生活30多年,想过以成都为背景创作作品吗?”“想过,但感觉还是没有准备好,如果写不透,就不如不写。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一定会写的,这个城市必须得写写。”

YOU成都互动福利

最后,留言分享你对李劼人的了解,就有机会获得龚静染亲笔签名的新书哦,签名书只有3本,抓紧咯。(留言时间截至11月12日下午6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丨书书

图源丨受访者提供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众号丨新浪微博丨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小程序(YOU点咖啡/YOU成都)丨抖音(游成都)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