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纪起向亚洲各地传播,于一世纪初传至中原汉地,而藏族则迟至七世纪始与之接触。西藏佛教虽大部承袭印度后期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特色,同时也吸收相当程度的汉传佛教的内容,再融入当地原始宗教习俗,从而发展成为今日独特的藏传佛教信仰体系。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于十五世纪创建格鲁派,初期发展采师徒传承,后兼纳转世体制。十六世纪末,蒙古诸部陆续接受格鲁派为主要佛教信仰,并将藏语tulku译为蒙语“呼毕勒罕”。满清入关前,因受蒙古部落影响而接触藏传佛教,入关后更扶植格鲁派为满、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对于呼毕勒罕的传承,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认证体制,透过正式册封与定期纳贡,由格鲁派掌理蒙藏地区政教事务。

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清宫与活佛

“活佛”一词最早见于元代汉文佛教文献,意指“在世的佛”;用以指称藏传佛教具转世身份的高僧,则首见于明代中期,然属民间用语,非官方正式名称。清代官方文献述及活佛认证时,一致采用源自蒙文的“呼毕勒罕”音译词,乾隆皇帝曾将之诠释为“转世化生人”。

《藏程纪略》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五十六年(1717),蒙古准噶尔(Dzungar)部攻入拉萨,四年后为清军逐退。此文为焦应旗随军入藏所记见闻,其亲见七世达赖(1708-1757)部分,多处使用“活佛”一词,如“活佛之生,代有其人,本系原身转世,脱胎无过番民之家”。

《清高宗御制诗余集》清嘉庆五年内府乌丝栏写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高宗御制诗余集》清嘉庆五年内府乌丝栏写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注云:“喇嘛之呼必勒罕,即汉语转世化生人之义,故呼图克图涅槃后,例于附近各部落幼孩中访择聪慧有福相数人,能认识前辈法物者,俾为呼必勒罕,袭其名号衣钵”。

《御制文三集》清嘉庆间内府乌丝栏写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制文三集》清嘉庆间内府乌丝栏写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清军击退入侵后藏的廓尔喀(Gurkha)军;高宗特命大将军福康安(1753-1796)筹议善后及改革西藏政制之章程事宜,汇总颁布为二十九条〈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第一条即明订“金瓶掣签”择定呼毕勒罕制度。次年四月,乾隆颁布御制〈喇嘛说〉,解释「喇嘛」及其发展简史,阐明“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重要性;继又说明活佛转世弊端,提出“金瓶掣签”改革办法,强调新制可“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

  • 皇帝眼中的藏传佛教

自皇太极于盛京建实胜寺以来,清初诸帝与藏传佛教互动频仍,不仅和格鲁派高僧多所往来,从御敕经序与内廷佛教文物,亦见其深刻信仰。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崇德三年八月壬寅大红绫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崇德三年八月壬寅大红绫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敕建之实胜寺,崇德三年(1638)八月竣工,系清朝入关前正式兴建的第一座藏传佛寺。他在位时,每年正月上旬均亲往礼佛。寺内供奉皇太极击败蒙古察哈尔(Chakhar)部林丹汗(Ligdan Khan, 1592-1634)后所掳获,原由元代帝师八思巴(Drogön Chogyal Phagpa, 1235-1280)奉祀于五台山之金铸玛哈噶喇(Mahakala)护法像。历代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多至实胜寺朝拜。

《龙藏经》清康熙八年内府泥金藏文写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藏经》写造完成,康熙皇帝奉孝庄太皇太后(1613-1688)之命作序,亦以泥金缮写为满、藏二体文字,冠于首函卷首。满文题名为“大藏宝经序”,藏文题名作“佛法之大藏甘珠尔序”;其内容略以太皇太后慈心奉佛,某日巡视内廷府库,见前朝遗存之《甘珠尔》,岁日年久,乃命人仿之重抄,望讲劝慈悲之道,普宣自他利益,令教化流布,国泰民安。

金刚法佛像 十八世纪中期清宫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尊莲座前刻“大清乾隆年敬造”、“金刚法佛”,莲座后刻“瑜伽根本”,为标准的“六品佛楼”造像样式。“金刚法佛”为其尊名,“瑜伽根本”表明其属于“瑜伽部”。三面六臂,搂着佛母,尊格相当罕见,推测应为“金刚妙法观音”,属于瑜伽部的观音法门。相对于多数晚期模式化制作的六品佛楼造像,此尊肌理、飘带更显细腻,推测为早期创发时期的作品,可说是图像尊格与艺术表现均难得之精品。

六品佛楼

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57-1782)间,曾先后于紫禁城、圆明园、承德等地修造八座“六品佛楼”。所谓的“六品”,乃藏传佛教格鲁派总结密教修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父部”、“无上瑜伽母部”,再加上显教的“般若部”而成。乾隆皇帝建六品佛楼,体现了他对格鲁派尊神系统化的热情投入。

《御制乌斯藏即卫藏说》清李汪度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制乌斯藏即卫藏说》清李汪度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藏语学养颇深,亲作《乌斯藏即卫藏说》一文,自音义解释元明两朝称呼西藏的“乌斯藏”即当时习称的“卫藏”,系因藏语“乌斯(意为中央)”发音简化为“卫”。他强调“卫”乃藏语音译,非汉语“卫所”之义;继又阐述“卫藏”之所以称“前藏”与“后藏”,实因达赖、班禅分居二地之故。书抄此文的李汪度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嘉庆二十三年武英殿刊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嘉庆二十三年武英殿刊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初对格鲁派黄教四位重要活佛的册封历史,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喇嘛封号”章节记载甚详:顺治十年(1653)册封第五世达赖喇嘛;康熙三十二年(1693)册封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大喇嘛”及“库伦广演黄教”;康熙四十四年(1705)册封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康熙五十二年(1713)册封第五世班禅呼图克图为额尔徳尼。

  • 清代崛起的格鲁派

宗喀巴金像 清乾隆四十六年清宫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世班禅(1738-1780)为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自扎什伦布寺出发,次年七月底承德避暑山庄觐见时,献礼清单中有一尊“三界法王宗喀巴像及金座”。六世班禅不幸于当年十一月初二日在北京因染天花圆寂,乾隆皇帝为申致纪念,特于次年命造办处依班禅所献宗喀巴像先后再造三尊。其中,两尊为铜合金造像;唯一的纯金造像即为此尊,原供避暑山庄。据背光背面铭文,本件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以西藏原作为型,照式范金铸成。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双手胸前成说法印,手中各捻一茎莲花;花顶左侧托经,右侧托剑,皆象征智慧,亦说明黄教创教宗祖为文殊化身。

白檀木显字枝叶附木胎皮盒 清乾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檀木显字枝叶收贮于一长方形漆盒内,以黄纸包分别裹覆数片褐色干叶、两枝枝叶与树皮。黄纸包墨书藏文唵、巴、打、吽、惹五字,盒盖内白色织品可见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其汉文曰:“乾隆十四年章嘉胡土克图钦奉上谕,自阿穆多地方梵宗寺恭请大圣宗喀巴降生时,割脐滴血处自然生成,有番唵等字样大利益白檀香树皮花叶”。据悉,此株白檀树至今仍存。

宗喀巴事迹唐卡 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西藏中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幅中央宗喀巴头戴黄色桃形僧帽,右手作与愿印,左手作禅定印并托着长寿宝瓶,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捻两株莲花梗,花开于双肩两侧,上置梵䇲与宝剑。班智达帽原本为红色,宗喀巴有鉴于当时西藏佛教戒律涣散,矢志改革,约自1388年起改戴黄色帽,表示继承喀什米尔班智达释迦室利(Śākyaśrībhadra, 1145-1244)所传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戒律的决心。黄帽后来遂成为格鲁派的标志,格鲁派因而有“黄教”之称。

画幅属新勉派画风,花卉的晕染,喜用金色笔描枝叶与袈裟纹样,蘑菇状的云,以及生平事迹以斜向的树丛、白云框出一个个菱形空间来描绘等,均为其风格特征。本件尺幅大、设色饱满华丽,为藏中大寺庙的制作。

宗喀巴五示现唐卡 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四川炉霍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幅唐卡结合了两种与宗喀巴相关的主题:其一为“师徒三尊”,即宗喀巴与两大弟子甲曹杰(rGyal tshab rje, 1364-1431)、克主杰(mKhas-grub rje, 1385-1438,获追认为一世班禅);其二为“五示现”,即宗喀巴的五种化现。宗喀巴圆寂后,克主杰遭遇修行疑难,即祈请上师示现指示;五次化现分别为:着僧服骑象相(左上)、着僧服坐在天神肩抬的宝座上(右上)、狮子吼文殊相(左下)、瑜伽士骑猛虎相(右下)、着僧服相(中)。

画幅整体以勉派厚重设色为基调,人物开脸与整体线条相当秀雅。前景以橄榄绿描绘之草地、背景扭曲的山岩,以及画中秘藏之米拉日巴(Jêbzün Milaräba, 1052-1135)等,显示本件为四川甘孜炉霍的唐卡大师郎卡杰(Nam mkha'rgyan)画派的作品。据传郎卡杰擅长微型画像,喜爱在唐卡某处秘藏莲花生、米拉日巴等非格鲁派的祖师。

格鲁派皈依境唐卡 十八世纪西藏中部拉萨地区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皈依境”又称“供养福田”,描绘教派的修行体系,包括传承祖师、诸佛菩萨、密教本尊空行护法,通常以树的外型排列,故又称“集会树”。此幅作品所示,为格鲁派的皈依境,中央为创立者宗喀巴,正上方是与其教法源流有关的历代上师,左侧为中观派传承祖师(以文殊为首),右侧为瑜伽行传承祖师(以弥勒为首),其下则为密教本尊、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护法空行。画幅的左、右上方分别为阿弥陀佛净土与弥勒兜率天净土,表示累积的广大福德资粮日后可进入此两处。

大威德金刚唐卡 十八至十九世纪西藏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幅以黑色为底,金线勾描,并敷以红彩。此种技法在唐卡艺术中称为「黑唐」,通常用于表现在黑暗中显现的忿怒尊,所使用之红彩主要描绘怒发、火焰、鲜血与莲瓣。画幅内容为典型格鲁派密教主题:主尊大威德金刚与其左右上方的密集、胜乐、合为最获格鲁派重视的三大本尊,而以大威德为最要。画幅上方中央为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下方为吉祥天母、六臂大黑天、阎摩法王、财宝天王等格鲁派常见护法。

一世达赖唐卡 十八世纪西藏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幅出自《达赖源流》组画,创稿于七世达赖(1708-1757)时期。全组共十三幅,以七世达赖为中心,除描绘一世至七世达赖外,尚包括之前的转世,含静息观音、印度国王贡却邦、吐蕃国王松赞干布(629-650在位)、噶当派创立者仲敦巴(1005-1064)等。一世达赖根敦主巴( 1391-1474)为宗喀巴晚年弟子,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此幅唐卡中,根敦主巴头顶虚空处为宗喀巴,其背景则为扎什伦布寺。

二世达赖像 十七世纪中期西藏中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莲座背后下缘题记,此尊为一组造像中的“左十”,造像身份为二世达赖根敦嘉措( 1475-1542)。从现存相关作品及其制作风格的年代推测,这组达赖世系造像至少内含二十三件作品。尺寸较大,制作精美,鎏金饱满,当为五世达赖﹙1617-1682﹚时期制作。

二世达赖被视为一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藉由学识逐渐成为格鲁派的重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