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实践

中国教科院在全国建有若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教改实践”专栏旨在传播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经验,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举措,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思路和路径,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经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提倡“经历伴随学习”,强调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交互促进,凸显经历在学习活动中的构建价值,通过经历与学习的勾连,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规律,让学习从被动走向能动、从浅表走向深度、从迁移走向创新,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在经历与反思的交互过程中,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

在唤醒中让经历点燃学习

唤醒,关注的是课前,通过经历积累经验,使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情感被激活。课前,配合课内学习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观察、资料搜集、采访记录等活动,为后续的学习积累感性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核心在于激活或补充学生的经历,点燃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这种方式适用于零经历和浅经历的学生,通常在与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新授课的课前使用。

1. 活动情境场

所谓“活动情境场”指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唤醒学生的经历,拉近学生生活与知识间的距离,特意创设的学习活动场景及营造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在交流分享和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经历,在资料搜集、采访记录中补充学生缺失的经历,为后续的学习积累感性材料。比如,在二年级《给书包“减负”》的学习活动中,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调查各年级学生书包的重量,在数学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亲历称重、比较的过程,结合调查结果设计为书包“减负”的方案,给全校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青蓝小学,有不少基于学科特性的活动情境场,如阅读畅享园、数学实验室、生物探秘室等。数学实验室开设许多功能各异的区域,游戏区有汽车华容道、3D立体迷宫、智慧金字塔、魔方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阅读区为学生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数学绘本,让孩子在阅读中将生活与书本知识链接起来 ;实验区则让学生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进行数学建构和探索。

2. 背景资源库

面对复杂的问题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往往需要搜集、分析、运用多方面的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推论。背景资源库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分级收录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创作背景、不同观点、各种例证等,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事物、事件、现象,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多元思考、辩证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故事。这一课内容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学生凭已有经验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源库搜索“国宝档案”节目,通过观看挖井前“乡亲们迷信挖井会破坏风水,认为当地是一条旱龙挖不出水,不同意挖井”“毛泽东带领战士多次勘测,选择满足地下有水和不影响乡亲们住房两个条件的挖井地址”等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说服乡亲、选择地址的艰难。

3. 知识回音壁

知识回音壁,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关键词,从不同维度唤醒前经历,让学生进入原有的情感状态以及知识状态,继而通过互动交流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如在《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中,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学生暑假旅游中拍摄的五个具有代表性地形特征的视频,让学生回忆当时看到的自然景观及衣食住行的亲身感受,在与全班同学的交流碰撞中,积累对五种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这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实现学习的迁移。

2

将经历与学习有效连接

连接,关注的是课中,通过多样化的经历助推学习,让经历成为知识结构化的纽带。课内,针对知识生长点,教师组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观点争鸣、智慧碰撞等多样化的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结合学习主题,开展学科内的跨主题、跨单元学习及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需要记忆,而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知识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连接经历,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载体,在运用知识中经历意义获得的过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它适用于有一定前经历的学生,通常在概念原理类的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中使用。

1. 思维可视图

生活经历与学科知识连接时,学生运用图像、文字、表格等一系列图示的方式,将原本储存在大脑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分层呈现出来,使得思维清晰可见。它具有高密度的信息传递功能,更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

比如,“一亿有多大”是四年级数学一节综合性探索课。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一亿就是“1 后面加8个 0”。这仅是对一亿的表象认识,没有真正建立起数感。此时,经历与学习的连接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教师从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选择实例和数据为学生“搭桥”。比如,伴着钟表的嘀嗒声,学生跟着节奏不停地画,到 60 秒结束,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可以得出,“每秒画出 1 个点,不眠不休一刻不停地画,要画 3 年 2 个多月才能画完1 亿个点”。学生初步找到了“一亿”秒的感觉。以此类推,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去寻找答案,并用思维可视图呈现研究成果,比如 100 张纸厚1厘米,一亿张纸厚10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思维外化的过程,即学习推进的过程。

2. 单元任务链

进入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也有所提升。单元任务链围绕一个主题,以循序渐进的任务逐级推动学习,学生的经历在前一任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不断结构化,可以实现学生的系统性、整体性学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比如,在四年级语文的神话文体单元,学生以“神话之旅”为主题,以“读神话——讲神话——写神话”为路径,依托整合性交际情境,开展单元整组阅读,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完成“神话之旅”(见下页图 1)。单元任务链涵盖了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3. 递进问题串

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学习活动也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在连接经历时,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创造性思考。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梯度设计问题串,可以起到连接知识与经历的作用,让学生思维逐步推进。比如,在教学古诗“月亮”这一内容时,可根据月亮意象的现象、原因、效果和规律,依次设计如下问题串:

问题 1:请列举已学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

问题 2 :在具体诗篇中,月亮这个意象有怎样的意蕴和作用?

问题 3 :古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意蕴和作用能否归类?

问题 4 :你能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出古诗中传统意象的一些规律吗?

递进问题串让问题始终处在扩展中,让问题牵动问题,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不断丰富、完善, 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有梯度,又有可操作性。

3

创生,让经历深化学习

创生,关注的是课后,运用结构化的经历解决真实性问题,让经历深化学习。这三条路径体现出方向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能动,从浅表走向深度,从个体走向协同,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当面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学生可以借助结构化的前经历,开展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此时,经历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

1. 项目流程单

项目流程单是用于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一种特殊载体。它是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或综合性学习任务时,通过小组讨论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在流程单中,清晰呈现了学生规划的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形式与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 2019 年,杭州开始实施《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电动车驾驶员和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而学生并不了解头盔的作用及其防护原理,为此教师通过 VR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受不戴头盔发生车祸时的可怕。在此基础上,借助项目流程单,通过“问卷星”调查聚焦现有头盔存在的问题,小组合作设计新型头盔,有的带了气囊,有的加上了报警器,还有的自带导航系统,有人找到了可自我修复的“聚脲”材料。通过对头盔实样舒适度和安全性能的测试,及时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但经历了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也提高了交通安全意识。

2. 项目挑战台

对于有难度的学习项目,学生普遍具有畏难情绪,项目挑战台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试错及体验成功的平台。对于挑战成功的学生,学校给予奖励并设置高一级的挑战项目,让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发挥;对于挑战失败的学生,教师也给予指导,在试错中寻找新思路。比如,在“迎新义卖活动”中,学校为学生设置了“挑战最快速度销售一本书”的任务。为了更好更快地销售出去,每个孩子为自己的书写一个宣传简介,培养孩子的写字、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准备售卖的过程中,小组合作能力充分显现,买卖过程则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创意成果汇

创生的过程,可以催化学生的创意,调动学生研究和展示的积极性。每一次展示,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参展品与众不同,成果汇既满足了展示者的愿望,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学校先后开展了“经历一次疯狂创想”发布会、“经历一次艺术之旅”巡演、“经历一次品艺盛宴”线上作品展等,学生的创意精彩纷呈。

经历伴随学习,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立足直接经历,关注合作探究,通过唤醒、连接、创生,让学生大脑中的“静默”知识转化为“灵动有用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校长娄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