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梗被网络上玩坏了,就是有一些搞药品宣传的人,不择手段,找一个业余演员来演出各种假名医,并且台词都懒得改,都是说自己的药方轻易不传,但是为了大众,他们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最后被网络爆出,成为一大笑谈,从而被风靡网络,进行各种恶搞。
当然,这些拙劣的骗术,我们当然要予以抨击和否定。他们那种人哪里是违背祖宗的决定,分明为了圈钱。但是历史上有没有真正敢于违背祖宗决定的人呢?当然有,其中就有北宋著名的一位人物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曾经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其中这个“祖宗不足法”可谓相当大胆,在封建社会各种桎梏礼仪下,真是难能可贵,堪称做了违背祖宗决定的第一人。
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
虽然三不足是否出自王安石之口,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是以其行事作风和性格来说,他完全是可能。而王安石的一生无疑是振奋又悲壮的,他虽然努力变革,又居高位,却也遭遇抵触。作为在北宋政坛上叱咤风云之辈,王安石能两度为相,数次起落而性格执拗不改。他学贯古今,才思俊迈,品格高洁,卓尔不群,怀抱着匡世济时、致君尧舜的远大理想,忠心耿耿,将一腔热血奉献给变法事业,可是,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最后却落得“亲友尽成政敌,傍怨集于一身”的可悲结局。
不过假如,你读过他在而立之年(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写的这首《登飞来峰》或许能明白他一生命运轨迹,早就注定,可谓一语成谶。
那是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完全可以看作他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也有版本写成自)缘身在最高层。
中国古代,寄情山水是文人和政客的一种意识形态,既有选择躲避的,也有选择给自己的打鸡血的。无疑这首诗是后者。登高望远,开阔心胸,从来都是用来鼓舞自己的。
飞来峰上千寻塔,本身飞来峰就充满了传奇,还有一座很高的塔,我王安石路过,自然不能错过,我要去找到他,并且站在塔上,不是这名胜有多吸引我,而是我想告诉大众和自己,我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点,才能眺望出更远大的高度,这也是我内心必须具备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日升的高度,但是也正因为这么高,层层浮云容易遮挡视线。今天我们登山看见云海,或者在飞机上看见云海是一个道理。云海在他眼里可不见得是自然的美景了,反而可能是那些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隐患。
这些人往往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蛊惑大众。如同徐克在倩女幽魂第二部里,那个刘洵演的护国法师,表面慈悲,嘴里叫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际上却唱的是索命梵音。真正的自己不过是披着伪善躯壳的蜈蚣精。而那些忠良之士却受到陷害和压迫。
别看王安石只有三十岁,对这些事情是看得非常透彻的,但是他在浮云遮望眼前面加了不畏两个字。表现出了一股不畏奸邪和不惧政治改革道路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告诉世人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正如文天祥写的《正气歌》一样,他是具备一身浩然之气的人。
这首诗,最妙的是最后一句本来应该在第三句,常规的思路是,因为我身在这个最高层,我并不怕浮云蔽日。但是他故意颠倒来说。告诉大众,我并不是求高而得此,而因在此境界以后,我更能看清楚形势。这个跟他的对头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二人都是几起几落,谁也没有掌握到最后的局势,真是世事无常啊。
历史的回眸,在于它像一面镜子一样,不仅仅可以照见古人的一举一动,还能给予今人启迪打开心胸和眼界,我想王安石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情况未必能够人人达到,但是我们却真应该好好学学如何不畏浮云遮望眼。
因为,今天的社会,同样也应该具备正气、勇气和豪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