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三缚”。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家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贪与爱又为同体异名。

2.嗔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嗔,又名嗔怒、嗔恚,指怨愤不平的心态。《成唯识论》中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家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

4戒除贪嗔痴

世上的凡夫,不如意时埋怨佛不帮他化解痛苦,实质上自己的痛只有自己可以了结,怎可外求?佛也“爱莫能助”。

只因凡夫自招苦痛,如医云:“此为毒药,切不可食。”然凡夫因其色鲜味美而贪食之,即使医圣在世亦爱莫能助。

涅槃经》中说:“毒中之毒,无过三毒。”意思是世间最毒之物没有超过三毒的,各种惑业烦恼都随之而生。因此,一切烦恼不出贪、嗔、痴三毒。

若想戒除贪嗔痴,首先要能观察到贪嗔痴,如果不能观察到贪嗔痴,则不能降服尘劳。

若贪心起时,正知贪心起,贪心灭时,正知贪心灭。嗔心起时,正知嗔心起,嗔心灭时,正知嗔心灭。痴心起时,正知痴心起,痴心灭时,正知痴心灭。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