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琼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剧作《红叶题诗》在阔别舞台几十载后,由海南省琼剧院复排复演。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而关于“红叶题诗”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红叶题诗》的“本事”源于唐代

《红叶题诗》的主题可谓是源远流长,唐人孟启编纂过一本专门记载同代诗人诗作“本事”的《本事诗》,其中有一个顾况题梧桐叶诗的故事。诗人顾况和朋友们在皇宫附近闲游,看到一片硕大的梧桐叶片顺着流水飘出了宫墙,叶片上写着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看到这首诗,感于上阳宫女之叹,便也在叶片上题诗一首,次日在河流上游将桐叶顺水放走,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文人好事,凡有所感即写诗记其风流,顾况写完这首诗本也没把它当回事,但是十多天以后,有朋友拿了一片桐叶来找顾况,桐叶上题有一诗,所记正是顾况与宫女唱酬一事:“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一片树叶竟惹宫女幽思,这不能不说是一段文坛佳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人孟启编纂的《本事诗》。

而到了晚唐,时人范摅也在他的《云溪友议》中记下了一段题诗的故事,与孟启所记不同,这次的树叶便是真的“红叶”了。说是中书舍人卢渥赶考那年,在皇宫外的河道里看到了一片红叶,便让仆人捞出,看到红叶上写有一首诗,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寄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虽然觉得惊奇,但是也没有太当回事,便收拾进了自己的衣箱中。唐代后宫宫人极多,有时候皇帝甚至会让一些宫人回家自嫁,是谓之“省”。卢渥出仕之后正好就娶了一位这样的宫人。有一日宫人看到了卢渥所藏的红叶,沉默很久,感叹说:“当时偶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原来,这片红叶上的诗竟是这位宫人所题,都说“无巧不成书”,世间至巧之事也莫过如此了吧。

不难看出,《红叶题诗》的“本事”源于唐代,大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和上阳宫女的白发之伤使得这个故事在种种巧合之外又多出了几分凄凉。在唐代,“红叶题诗”的故事重在“题诗”本身,通过诗来展示出宫女与书生的才华巧思,而大唐的辉煌毕竟只是过眼云烟,当经历过中唐的安史之乱、晚唐的藩镇割据等事件,种种才思也不过是历史的注脚。于是,到了宋代之后,“红叶题诗”的故事仍在继续,但“题诗”这一故事的核心情节被弱化,而由题诗展开的诸如参军、平乱等事关家国的情节却成了重点,诗是怎么题的不再重要,而题诗引出的男女主人公的两条线索才值得人们关注。

 一出经典琼剧的诞生

京剧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琼剧亦然。清末民初,海南琼剧培养出了一位可谓冠绝一时的名旦——陈成桂。在辛亥革命之后,陈成桂将清代即以子弟书等形式流传于各地民间的《红叶题诗》故事改编成了琼剧。一个戏班子动辄几十人,自然是以吃饭要紧,所以陈成桂编排的《红叶题诗》与当下我们能看到的经典琼剧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是一个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式结局。和很多琼剧剧目一样,此时的《红叶题诗》并没有将故事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时代,而是设置了一个无关历史背景的故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文东和与姜焕维,再加上两个次要人物表妹与七王,这就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几乎全部主要人物。故事的情节也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文东和与姜焕维情投意合,表妹对文东和单相思,七王又对姜焕维意有所图,最后随着两条感情线的拆解和明晰,文东和与姜焕维终成眷属,而表妹又和七王喜结连理,两对新人,皆大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演《红叶题诗》剧照。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传统戏剧的改造一直是文艺工作者们关心的重点,海南也不例外。特别是像《红叶题诗》这样的好戏,其在民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其效果将难以预计。上世纪50年代初,一批老艺人就提出要对《红叶题诗》进行改编,这次改编的力度不可说不大,从一出喜剧改成了一出悲剧,文东和与姜焕维被七王所逼迫,最终双双投湖殉情。修改后的《红叶题诗》虽然变成了悲剧,但是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被加强了,其立意也深远了许多。

而这批上世纪50年代的琼剧艺术家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围绕着这出戏剧精益求精,觉得姜焕维这个名字多少有点拗口、不接地气,便改做姜玉蕊;觉得七王逼迫文东和与姜玉蕊,表妹这个人物的出现有些缠绕,便直接将其所有线索删去。对于一部好戏,不但要“敢加”,还要“敢删”,戏剧是活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只有不断增删,才能使戏剧永远鲜活。

 周总理点名琼剧《红叶题诗》进京演出

正是经过了这样的反复修改,海南人民才有底气将这部戏剧向全国人民展示。1960年,周总理来到海南视察,在观看《红叶题诗》之后对其欣赏有加,时值全国两会召开,周总理点名要求《红叶题诗》代表海南进京为两会代表们演出。不仅如此,周总理还为包括《红叶题诗》在内的进京艺术展演安排了电视频道进行现场转播,将琼剧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周恩来接见《红叶题诗》剧组成员。

《红叶题诗》在北京一举成名后,曾经参与这部戏剧改编的著名编剧蔡兴洲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自郭沫若在抗战时期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之后,以历史故事呈现时代精神便成了中国历史剧创作的一个标杆,蔡兴洲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能够寄托民族精神的戏剧,只有将其放置进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中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其价值。经过谨慎考虑,蔡兴洲选择了南宋作为其时代背景,当时国家四围强敌环伺,而统治者们却沉迷于声色犬马,甚至以荼毒人民为乐。

而此时在北京,周总理对《红叶题诗》的关心也从来没有中断过。1962年,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的元老田汉来到海南,专门带来了北京的问候,总理亲自叮嘱他抽时间对《红叶题诗》进行润色和修改。田汉对《红叶题诗》中的“题诗”尤其重视,自宋以降,这个故事中“题诗”一事被渐渐弱化,但是,如果没有“题诗”,其他剧情也无所谈起。正因为如此,田汉将曾经充满着哀怨的宫人之诗和才子之诗改成了寄托着家国情怀的爱国之诗。并在酬和之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人一句的对诗,体现了两人的心意互通。姜玉蕊题诗:“犹自深闺怯晓寒,暖风吹梦到临安。花娇柳软春如海,却爱天涯一片丹。”文东和和诗:“血战中原骨未寒,可怜湖上恋偏安。蛾眉倘许酬霜叶,愿结同心一叶丹。”田汉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元老,在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互表心意中透露着爱国的坚定,同时又暗中点明了故事与海南的关联。而两人的对诗更是升华了主题:“松柏从来斗岁寒,愿同生死不偷安。相携西子湖中去,化作胥潮血样丹。”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再加上一腔爱国热忱,便成就了这部琼剧经典。

琼剧,代表了海南人的精神,随着自贸港建设的蓬勃展开,琼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琼剧是南国奇珍,同时也寄托着海南人民对祖国的热爱,《红叶题诗》的复排复演对琼剧而言有着标志性意义,这红叶上的一片丹心正是海南人民对新时代和自贸港的一片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