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康
王府井,是北京著名的商业地区。而当年崖县酸梅铺(今称梅东)的繁华,就像是清末民初时期崖县的“王府井”。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革命老人孙惠公》所载:梅东最早的一家商铺叫“焕兴号”,是地主孙毓雨和另外两个商人三股合资开办的。这两个商人中一为乐会县(今琼海市)人、另一个是琼山县(今海口市)人。他们在梅东强买了一户农民的一片槟榔园,名为“焕兴园”,并由此起家。此外,还有好多商号,如:“回春堂”“大乐堂”“德兴号”“永兴号”“和兴号”“联兴号”等老字号铺店,都一同在酸梅铺落户经商,所以当年在这里的“号”“店”,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多。
革命老人孙惠公在书里说:“这些商号,又分别经营着中药材、酿酒、杂货、刨烟、布疋、收购土特产品等,生意四季兴隆,财源日日广进。”
酸梅铺店号的商家老板都是“事前诸葛亮”。他们个个都有着十分精明的经济头脑,善于审度行情,收购奇货。当年酸梅铺的商家就和三亚的“琼芪安”商号双方投资合作,他们分别在酸梅铺、三亚两地设立总站,全县各地设立分站,大批收购土特产和名贵南药产品。《崖县乡土志》有载:“……槟榔三千余担,瓜子千余担、益智子百余担、薏茨仁三千余担、檬果干千余担、海菜母一千余担、鹿筋百余副、鱼翅三十担、虾米六百担……此外,每年生猪行销在新加坡千余头,鸭蛋五六十万个。糖水每年在澳门行销四千余担和酸梅豆千余担。”
搞好商务联通,促进市场繁荣。当年酸梅铺商号从外埠进口了大量的商品及时投放市场。据《崖县乡土志》官方统计的数字记录,粉丝、金针、腐竹、豆酱,每年进口万余担,面粉一千余担、线面一千余担,水油五千余箱,火柴五千余箱,笔墨五千余支,线绒丝三百余斤,碗、盘、碟千余万个,海参、火腿三百余斤,药材二千余担,土烟五百余担,香炮、金艮二十万担,钉、锁、镜、刀,三百万担,茶叶百余石……
酸梅铺商号,善于用文化促经济,他们在每年的夏末秋初时节,由商号铺店合资,举办一次文宣活动,聘请崖县民间歌手,男女分组“加盟”,唱崖州民歌,吸引附近区乡的人群,来酸梅铺听歌。同时也参加购销活动。当地的梅西村、梅联村,近水楼台,占地搭起酒棚、饭店做生意。毗邻的九所、黄流地区和周边的老陈田、沙埋村、三公里村等,山区的黎族同胞和周边的村民,成群结队而至。
那个时候,在梅西饭店里,高朋满座,客似云来。店主唱着崖州民歌,称赞自己的饭菜特色(当地方言):
梅西饭店好菜肴,
五月海虾煮西瓜。
放些辣椒作味唛,
吃落鼻筒又舔盘。
九所区的货郎,挑着他的小日杂,摇响小鼓儿。他走进市场就唱着货郎顺口溜(当地方言):
博笔博墨,
博一品红放眼。
黄流区卖竹器的阿姨唱着(当地方言):
卖筛筛白米,
卖笠送妹子。
商铺前的对歌场地四周,有来自各地的人,其中有点痣拔牙的,有掏耳朵按摩的,有弄戏法耍猴的,有打功夫卖膏药的,有搞典当业的,还有商家的小公子们“提笼架鸟”,到处游玩的。
铺前店后和市场内外,到处都是生意,一片繁荣,市声飞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