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宽中亦解表,指的是紫苏。
陶弘景言:
“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茬者,名野苏,不任用”。故名紫苏
《本草图经》:
“紫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苏似菌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舒。生山石间着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溪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
《本草纲目》:
“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zū,酸菜)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
北宋仁宗皇帝曾昭示天下评定汤饮,结果是紫苏熟水第一。
《本草汇言》:
“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
《本草正义》:
"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苏有什么用?
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辛温行散。
入肺经,散风寒而发表;入脾经,理气而宽中、安胎,兼解鱼蟹毒。发汗不如麻黄、桂枝,长于理气、安胎、解毒。风寒感冒兼气滞,以及气滞胎动不安者用之最宜。亦作食品。
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皆可入药。
《本草述》言:“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细审之。”
《本草正义》:"今人恒以茎、叶、子三者分主个症。盖此物产地不同,形状亦别,多叶者其茎亦细,而茎杆大者,则叶又少,故分析辨治,尤为精切。“
”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
”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者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
”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
一句口诀记紫苏
紫苏辛温,风寒宜服,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食用注意事项
紫苏叶长于发表散寒。
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
因其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苏叶食谱汇总

紫苏粥
食材:紫苏叶6克,白米50克
做法:
1、将白米加水煮粥,熄火前再加入紫苏叶。
2、稍微煮1~2分钟即关火。早晚分食即可。
紫苏姜茶
做法:
紫苏叶10g,干姜3g,沸水泡代茶饮
紫苏开胃黄瓜
做法:
嫩黄瓜2根,鲜紫苏叶1小把,朝天椒5个,香醋等调料适量。用以行气开胃。
紫苏养胃茶
食材:紫苏叶15g,红糖6g。
做法:紫苏叶水煎,加红糖冲服。
紫苏萝卜丝
食材:紫苏叶10g,白萝卜50g。
做法:紫苏叶洗净切碎,与白萝卜丝凉拌,依个人口味加调味料适量。
紫苏安神粥
食材:紫苏叶10g,柏子仁5g,大米50g。
做法:煮粥食用,每日1次。
清咽紫苏汤
食材:金银花15g,淡竹叶9g,紫苏叶6g,甘蔗100g,白糖20g,白萝卜120g。
做法:水煎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