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脐疗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敷、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熏脐法、熨脐法、炼脐法、温脐法。它是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与药物刺激、渗透、激发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脐疗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经络穴位给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浓度更高的药物,并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穴位和经络作为载体通道有别于血管和血液,它有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相关脏腑的能力。由于进入体内的药物可以大部分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因此使这个给药途径具有提高疗效、减少进入体内药物剂量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研究表明,不断地刺激(包括药物)脐部皮肤的功能活动,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脐部肌肤由第9、10、11肋神经的前皮支重叠交织分布。脐疗会使脐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借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作用和免疫功能。

根据脐的胚胎发育过程,从脐部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现代全息生物学全息胚的概念可以看出脐是一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其泛胚性决定了全息元和整体之间的对应性,其潜胚性使它们表现出了与整体的生理、病理、生化、遗传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的全息对应性。故脐疗施治于脐部,通过其潜胚性激发出能够修复病变部位损伤或异常的泛作用,使与被刺激部位所在同类集中的其他靶器官(如病变部位)也得到修复或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