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5月31日山西万荣县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河东望族,汾阴之子|山西万荣北魏薛怀吉墓考古成果展”的重要展览。

此次展览是薛怀吉墓考古发掘成果的第一次面世,展出了近百件。其中有几件北朝特征的建筑构件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下文将结合友人拍回的图片谈谈对这些构件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薛怀吉墓(图片转引自考古汇)

薛怀吉墓发掘于2017年8月至12月间,出土墓志记录了汾州刺史薛怀吉的生平事迹。薛怀吉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殁于汾州刺史任上,孝昌二年(526年)归葬故里。因此这是一座北魏晚期墓葬(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一枓三升栱(闫鑫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人字栱(闫鑫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八棱柱(闫鑫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鸱尾(闫鑫拍摄)

上图展示了墓中出土的建筑构件,共计七件,包含:三根带有栌枓的八棱柱、两只残缺的鸱尾、一只人字栱、一只一枓三升栱(图2-5)。这些构件为砖雕而非石造,带有鲜明的北朝特征,是研究当时建筑的重要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建筑图象是十分丰富的。古人通过绘画、雕塑等手段在墓葬中塑造建筑以表达升仙的玄幻场景或生前的富足生活。如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图6),即建筑图像与葬具的结合;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过洞门楼图(图7),则通过建筑来表达墓主人生前豪华的住所;甘肃高台县地埂坡魏晋墓M1墓室(图8),更以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方式将整个模式塑造为一座建筑的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北魏宋绍祖墓石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北周李贤墓过洞门楼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地埂坡魏晋墓M1墓室

那么问题来了,薛怀吉墓中出土的建筑构件是用在哪里的呢?根据官方信息,墓室中并没有任何房形葬具被发现。再结合构件外形、尺寸以及目前北朝墓葬中的相似实例,可以推断这些构件应来自墓葬过洞中的砖雕门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九原岗大墓门楼图

说到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门楼图像,最为人熟知的莫过忻州九原岗大墓中的门楼(图9)。其实在此时期墓葬中的门楼图像还有很多,但较少被提及。这些门楼图一般通过壁画和砖雕两种方式来表现建筑。太原北齐徐显秀墓门楼图(图10)、固原北周李贤墓门楼图采用了壁画的方式。安阳固岸墓地II区M51东魏墓(图11)、祁县北齐韩裔墓(图12)等则使用砖雕方式。

从门楼图像的演化角度来看,砖雕门楼做法的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壁画门楼。结合刘欣娜的《北朝隋唐墓葬壁画建筑图像研究》中的结论,北朝时期壁画门楼图像目前仅发现3例。再结合笔者目前对考古材料的整理,北朝时期砖雕门楼目前已发现超过10例。所以可谨慎推断,在北朝时期墓葬中的门楼图像是以砖雕为主的。至唐代,壁画门楼才成为王公贵族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太原北齐徐显秀墓门楼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安阳固岸墓地II区M51东魏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祁县北齐韩裔墓

按此逻辑,薛怀吉墓出土构件正是来自墓道尽头天井北壁上方的砖雕门楼,只是门楼今已不存。作者根据目前已披露的信息绘出下图(图13),以解释门楼的具体位置。

如下图所示,“ 墓道与墓室不在同一轴线上,墓道为长方形斜坡式,长26米。天井,长4.2米,开口较大,向下逐渐内收,与墓道之间以生土过洞相连。早期盗洞位于天井北部,长3.5米,宽2.2米,破坏了天井北壁的墓门及甬道南端。”结合上述信息和门楼惯常出现的位置可判断,早期盗洞破坏了墓门、甬道南端以及墓门之上位于天井北壁的砖雕门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薛怀吉墓平面图

作者自绘,部分细节或与实际不符,请谅解

从出土构件可以看出,该门楼当初应是一座较为复杂的砖雕建筑,大概率为四柱三开间。檐柱之上架有阑额,阑额上有枓栱层。从展出的一梗三声梗和人字栱可推断,它们是在阑额上交错排列的。甬道宽度达到1.6米,推断完全可容纳三朵人字栱+两朵一枓三升栱。在枓栱层之上或许存在砖雕椽子及筒、板瓦,但资料中没有提及。可以确定的是,应有一道正脊,在正脊两端安置有鸟羽形鸱尾。

根据这些信息作者自绘了一张砖雕门楼的复原图(图14)。该图还是存在大量想象成分,椽瓦部分、门洞部分缺少依据,仅供大家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薛怀吉墓门楼复原想象图

作者自绘,部分细节或与实际不符,请谅解

值得注意的是墓葬中出土的人字栱为“曲脚人字栱”,而非北魏时期常见的“直脚人字栱”。这一形态的枓栱在北魏时期的建筑图像中较为少见。过去一般认为曲脚人字栱在南方最早见于萧梁时期,北方最早见于东魏时期。此次,在北魏晚期墓葬中出现曲脚人字栱确实让人惊讶,有待未来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