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下面来看看其中的“天道篇”:

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bì)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mèi)然无不静者矣

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bì)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mèi)然无不静者矣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自然之道的运行,有其规律并且永不停止,所以万事万物能够不断地生成。

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帝王治理国家,无为而治,并且永不停滞,所以天下人都愿意归附。

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圣贤之道,不存有私心,所以海内百姓都愿意顺服;能够解决大家的问题,当然愿意追随这位名师;就像“孔子”,有各行各业三千弟子。

明于天,通于圣:明白自然之道,通晓圣贤之道。

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对于了解帝王之德,了解自然之道的人来说,“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和“春夏秋冬”四时相通,让万物自然运行。

昧然无不静者矣:虽然懵懵懂懂,却始终能够做到心神安宁。

2.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yān);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2.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yān);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圣人之心总是能够清净,并非因为清净是好的,才去追求这个“清净”。

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者,故静也:而是万事万物始终无法干扰他的心,内心总是清净的;原本就是清净的,也就是慧能大师的那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面清净时,能够清楚地映照出胡须和眉毛。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平静的水面,可以作为平度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以此来作为标准。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只要平静,便清澈明白,更何况人的精神呢?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圣明之人的心境是多么宁静,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

3.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3.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准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故帝王圣人休焉:帝王和圣明的人在这境界中就可以修身养性了,就乐于停留在这种境界之中。

“天道篇”主要是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圣人以“虚静无为”之心,任随天地万物运行;得到“天乐”的人,能够与天地同运行,与万物同转化。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