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沙漠斗争了大半辈子,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坚持40年治沙,不仅将绿色带到沙漠,更将幸福生活带给了当地百姓。为加快实现陕北由“浅绿”变“深绿”,今年石光银又带头开始了林地“复种”的新征程。

世代饱受风沙之害

他从小就立下“治沙梦”

“世代饱受风沙之害,乡亲们的日子太穷了,不治沙就什么都干不了。”童年经历,让石光银恨透了风沙,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治沙梦”。

1984年,国家首次提出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石光银辞去当时担任的农场场长职务,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从此,石光银就一头扎进茫茫沙海,一心治理荒沙、植树造林。“想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就一定得把沙治住、把林造起!”石光银说。

1986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风吹、日晒,大家的脸都被晒得黢黑,嘴上起火泡,眼里布满血丝。石光银形容,治沙的日子里他们“受骡马的苦,吃猪狗的食”。

那几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在沙漠里干到哪里就睡在哪里。为了方便治沙,石光银还把自己的家,搬到了距离狼窝沙不远的村子。但经历的两次失败引起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合伙村民也相继退出。石光银咬了咬牙,决定继续坚持。

“不能再蛮干了,还是要讲科学。”石光银发现,要想成功植树造林,必须得有过硬的技术。他带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治沙经验,还向北京的专家请教种植技术。最终,石光银他们凭着学来的“障蔽治沙法”终于固定住流沙,并将树苗存活率提高到了八成。

如今,走进这片叫作狼窝沙的土地,望着一道道沙梁上长满的杨树、沙柳和花棒,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毛之地”。“以前,人们都不相信沙漠里还能种出树来。我就有这个不服输的劲儿,非要在沙漠里种出树。”看着眼前成片的林子,石光银感慨万千。

防止二次沙化

带头开始二次植树造林

进入春季,石光银最忙的事就是带大伙开始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这片200亩的石头梁牛场,是石光银当年栽种的最早乔木灌木混合林,也是二次沙化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4月11日,70多岁的石光银告诉华商报记者,预计今年实施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1000亩。“原来只要能把沙子治住就可以,所以当年栽种的就是乔木灌木混合林,就算是成果了。”石光银表示,而现在就要考虑优良品种,把优良松树、柏树等树种引进来,这样一百年它也是退化不了,而且更绿了。

石光银带领大伙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使25万亩黄沙被制服。2019年起,石光银又首创“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地老百姓发展起蔬菜、山药、辣椒等特色大棚产业近万亩,曾经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参与“撵沙”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地形成了治沙与致富的良性循环。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就用多少时间治沙!”这是石光银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一生的坚守和使命。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