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特殊奶粉、儿童药品、助听器电池......如果不是外卖从业者,你很难理解疫情下,上海万家灯火里,有多少种差异化的订单和需求。

上海2500万人口中,有31万独居老人、10多万新生婴儿、数量未知的病患……疫情之下,他们的日常用药、奶粉口粮、生活物资等,成为了最紧急的需求之一。上海如何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急用药品怎样送到居家市民的手中?

近日,记者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跟拍了一名应急特需品配送员。

4月21日上午9点半,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门口,应急特需品配送员田丹正在和同事清点当天的配送药品。

“疫情期间,我们医院线上处方的数量是原来的两三倍。”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药房部门诊药房的战旗介绍道,儿童医院互联网“云药房”,每天大概有200多张处方药需要配送,“涉及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

取到药后,田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田丹,陕西人,在上海工作一年多。3月底,她主动报名加入所在公司的应急特需项目组。“首先要自己有意愿,其次上路还需要公司去申请通行证,要提供疫苗接种情况、核酸阴性报告、行程卡等证明去筛选。”

疫情“拦路虎”让城市物流左右为难。一方面订单、急单需求量大,另一方面能满足各项条件的从业人员又相对较少。于是,外卖配送员就成为了上海街道上拼命奔跑的一群人。

“因药品需求大,我每天9点出门,昨天12点才回家,最晚的一次凌晨三点。” 据田丹介绍,4月12日,送了约50单,全都是儿童急用药,有治哮喘的、有治咳嗽的……

据统计,目前全行业像田丹这样,在上海保供、寄递岗位工作的人员有近万人。这1万人中,女性从业者相对较少。“我们组只有我一位女士,他们都很照顾我”。

因为女配送员在外面上厕所不方便,田丹工作时基本不敢喝水。此外,因长时间戴着N95口罩,田丹的耳朵被磨得通红,她只好在耳后垫了点卫生纸。

从黎明到黑夜,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因人员紧缺,配送区域不固定,记者跟拍当晚,田丹被分派到了她不熟悉的普陀区。“今天第一次来普陀区配送,路线复杂,我有点崩溃。”

面对这些困难,田丹的态度是选择自己扛。她告诉中国日报记者:“我可以忍,但不能让孩子们将就。”

4月12日晚,记者跟随田丹来到了新村路,下来取药的是一位张姓母亲。她告诉记者:“这是治儿童哮喘的药,需持续服用一年,不能间断。” 取到药后的张女士有点激动,她坦言在此之前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田丹说,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除了儿童药,她还曾驱车几十公里给居民送过早产儿特需奶粉、助听器电池等等。

“那次我从闵行区送助听器电池到浦东。居民收到后非常感动,还专门给我拿了一些吃的。当时,心里特别暖。”

因所住小区有三例阳性病例,从4月12日开始,田丹便无法再返回住所。但对此田丹早有准备,她的后备箱里一直都装着换洗的东西,就怕有一天出来就回不去。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协调,她当晚被安排住在了一家与公司合作的酒店里。

凌晨12点,田丹来到了酒店。到房间里,她打开泡面倒入开水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手机,翻看女儿发来的视频。盯着手机的田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此时的她才逐渐切换到了另一个身份:一位母亲。

“妈妈,看我做的饭,你快回来吃呀!”视频里,田丹10岁的大女儿将自己做的饭拍视频秀给妈妈。她说,女儿在视频里跟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在疫情结束的第一天就回家。”

其实,田丹心里的还有一个小愿望,那就是等上海都好起来后,有一天可以带自己的两个小公主去趟迪士尼。

放下手机,吃完泡面后,田丹这一天的工作就算是结束了,但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有很多身穿工作服的配送员,在手机导航的提示和彻夜通明的路灯中穿行。

如果把上海的巷子比作是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流动的红细胞,让这座城市即使停下了,也依然保持着生机。

为让这些骑手感受城市温度,上海市正在推进“驿站”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建立143个“驿站”,为快递从业者提供用餐、休息和核酸检测等服务......

守护黑夜的“微光”

致敬每一位奔波在抗疫一线的劳动者

 深夜,上海送药的女外卖骑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深夜,上海送药的女外卖骑手……

来源/中国日报

编辑/刘斌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