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汝昌,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毕生致力于研究红学。所谓红学,是研究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而衍生的一门学问。

周先生曾经曾经是百家讲坛中最老最大牌的主讲人,用他的力量让世人了解红楼梦,了解红学。

相比于易中天袁腾飞等人趣味般的历史讲解,周先生的传授文学历史无疑是内敛沉郁,别有一般古色古香的韵味。

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十九世纪上叶,周汝昌出生在天津咸水。在那个拨乱动荡的年代,陪伴他的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可是生于乱世并没有抵挡住周先生一颗岁月静好、风花雪月的文学心

他从小就醉心于文学艺术,凡是能偶然入心的片言只字,也决不放过。他的文学天赋也在进入学塾之后显于世人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经历军阀抗战,内战爆发,但最终周先生还是进入了燕京大学继续深造。周先生进入燕京大学之后,与诸位名家都有交集,他的诗词功底受到各位先生的赏识。也曾经在礼堂表演上崭露头角,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毕业时,他的论文是英译中国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都为之震惊,惊叹于他的卓越才华。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而又文字艰深的骈体,翻译成白话文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又英译为语序法则完全不一样的英语。

因此,周先生破例成为第一个毕业论文不经一字改动的学生,而后还成为了研究生学院第一名被录取的研究生。

受胡适先生的影响,走上红学的道路

本来已经在诗词方面有所建树的周先生,后来又开始了投身于红学的研究。周先生研究红学的机缘,是要从很早的幼年时代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先生很小的时候,家里并没有很多藏书能够支持他的文学梦,但他时常听母亲讲起《红楼梦》中的故事,感叹于草木石盟的前缘,又惋惜于金玉良缘的天定

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心底逐渐种下红楼梦的种子。但真正促使他步入研究《红楼梦》的应该是胡适先生

1947年,当时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先生收到了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寄来的一封信函,信函中表示亚东版的《红楼梦》卷首有胡适先生的一篇考证文章,证明敦诚与敦敏皆为曹雪芹生前挚友的一种新说法,希望周先生能够去燕大图书馆查证。

周先生查遍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

看到报刊的胡适先生当即复信周先生,自此胡适先生时常与周先生往来书信讨论《红楼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研究红楼梦,才会致使他在后来被批判成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代表人物,变成了"周扬文艺黑线上的活标本",他受到了伤害与栽赃,"我走到一个小山丘,看到东方一点一点发白,但我没有一点高兴,我坐在地上很小声的哼起反二簧"。

但好在,最后他还是回来了,回到了红学中,继续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文学的研究。

中外讲学,让世界认识中国红学

周先生一生,有两愿。一是将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这个在他风华的少年时代已经实现,二是要把中华文学的论艺术论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逐篇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但很遗憾,第二个因为种种原因而荒废。

但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向外传播,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来是不讲任何条件的欣然前往。他的传播文学的风格是沉稳而内敛的,予人一种光风霁月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先生从来不是聒噪的,而是淳淳善诱,让你置身于曾经古人的雅静之中,感受沉郁的魅力。周先生运用了最原始的方式来呈现我们所不了解的历史,以它们最初始的形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将历史本来的沉郁和严肃完完本本展现,让人们它们最真实的面貌去了解它们。

不读先生作品,不研红楼,妄言也。

即使有很多争议,认为周先生曲解红楼梦,曲解曹先生著作的本意。可是周先生少年投身于红学研究,即使后来被迫中断,也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到了年纪大了看不清,先用放大镜,后来到女儿读给他听,他最珍贵的一直都是他那一屋子的书,他的红学研究也许是有争议,但是他的学术造诣和旧式学者的品格让人尊敬和钦佩。

众说误解,可又曾有谁能够完完全全贴合曹先生的初心,我想他让这八十残卷留存于世,也是想让这个世界,让后世能够对这些东西存疑,能够思考,那也是他当初执笔写下这一旷世绝恋的一些些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来不会有看待一种事物出现两种相同的思想的存在,这个世界就是该有存疑和讨论,我们需要尊重,而非抨击不屑。

而周先生,一生致力于红学的研究,投身于文学的浩瀚之中,可能也只是因为,他是曹先生的知己吧,他懂曹先生的那些说不出口的怅惘,也明白身不由己,物是人非的悲凉,只不过是不在一个时代而已,他们隔着时间的距离,通过红楼梦来对话,也将红学传给更多的人。

"曹雪芹,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而周先生也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