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个五一节,你怎么过?一个多月来,静态管理下的上海,其实我们从未停止过忙碌。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你、我、他……无数普通人在为这座城市而忙、为帮助别人而忙、为自己的生活而忙。劳动最光荣!在这平凡又特别的节日里,我们把话筒交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听听他们的心声。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5月1日报道:这一轮疫情中,上海各家媒体都开通了防疫求助平台,为遇到各种困难的市民提供帮助。这背后,是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们24小时不间断的坚守,对他们而言,这项工作“艰辛、常常令人痛苦但是值得”。“五一”节,他们的工作依然在继续。我们与东方网求助平台的两位工作人员聊了聊,听听他们这一个多月来的感受。

疫情以来你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瑞瑞:做饭?哈哈,这是第一个出现在脑子里的答案。要是按数量来说的话,还是处理求助平台的信息。我接手这个工作到今天正好一个月了,大概经手了300多条求助信息。手机通话记录打开,一溜儿的陌生号码,还有数百条短信,这个月打得电话比过去2年都多。

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适应,每天盯着电脑屏幕还有手机超过12个小时,觉得眼睛疼,电话打多了,脑子嗡嗡响。后来,我们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自己也找到节奏了。我只是其中一环,我们工作群里的每一位都很努力和用心去做,很多人都需要7X24小时待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瑞的工作本记录着各种求助信息和跟踪结果

小沈:3月底东方网防疫求助平台上线以来,我们收到近3千条信息。主要包括就医类,比如阳性血透患者收治、孕产妇就医、重病患者住院,以及检测筛查、封闭管理、居家隔离、转运隔离、清洁消毒等等。求助信息几乎24小时不断,我们每天的工作一方面要对接好这些求助信息,需要打电话给求助人核实(经常也需要花大量时间给他们安慰鼓励支招)。然后我们还需要打电话给居委街道核实,同时也会请有关部门帮助协调。

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求助人情绪崩溃声泪俱下,或是遇到紧急难题半夜发来信息,工作人员的个人电话常常也成了热线。作为工作人员,一个月来每天不断听到各种心酸的故事,难免心情跟着起伏波动。同时工作人员们自己也有家庭要照顾,也需要抢菜,经常忙到既焦头烂额又情绪低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抱着“能帮一个是一个”的心态,问题不可能全部解决,但总想尽到自己的力量、媒体的责任。

这段时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或一件事?

瑞瑞:说实话,一开始投入这个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觉得心里闷闷的,接触到各色各样的求助信息,但是能解决好的又十分有限。只好告诉自己“能帮一个是一个”!而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工作群里都会兴奋一阵。

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不算解决的事情。一个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研三的应届生,在上海实习期间变成了密接被送到绍兴隔离。按规定,隔离完要随车回上海。但他实习和租的公寓都到期了,回来可能面临“流落街头”的困境,而且他需要尽快毕业答辩+入职,那时候从上海到北京已经很困难了,所以他想直接从绍兴飞北京。我们前后求助了市区两级多个部门,都说要先回上海。开始我觉得政策太死板,不理解,后来了解到密接解除隔离后,健康码还是黄色的,并不是说绝对安全了,想想统一带回也是对他人负责吧。

这件事之所以让我印象深,是因为我一开始觉得很容易,然后前后努力了两天,包括给他出各种“馊主意”,虽然最后都没成。但是这个同学心态特别好,他就是那种尽最大努力,但是也接受最坏结果。而我也从这个事情上认识到,当大环境改变了以后,很多看似容易的事情其实不容易。困难时期,大家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和换位思考。这个事的最新后续是,这位同学昨天发信息告诉我,他还滞留在上海,后续想看看能不能去广西隔离完再回学校。

5月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

瑞瑞:应该和大部分人一样吧,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再抓住一点春天的尾巴,约几个好友聊聊天吃吃饭。

小沈:希望我们平台的求助越来越少吧,最后也实现清零。每少一份求助,就代表着上海距离恢复正常生活又近了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