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得闲慢游古镇古村落,是一种美妙的旅行体验,今天我们要去探访的是山东淄博周村区的万家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省万家村,历史上属于济南府淄川县。600年前,万家村是万姓人居住的祖姓庄。明宪宗时期,任吏部尚书的首辅大臣万安,便出自万家村。明弘治初年,万安获罪,株连家族,万家逐渐破败。到了明嘉靖初年,淄西毕氏六世祖毕忠臣出资将万家村买下,由西辅村迁至万家村落户。到今天,淄西毕氏家族已在万家村生活了60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想要用德行去荫庇后人,首先要自己做到“立德”。已经在村里当了三十多年支书的毕大叔,从2003年开始在自己的卧室里,置办了这样一张用来效仿七世祖毕木投豆的桌子。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做一件好事往瓶里投一颗黄豆,做一件不好的事,往另一个瓶里投一颗黑豆,一年做一次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支书是万家村做好事最多的人之一,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他还常常去帮助村里的空巢老人。而他家自己投豆的传统,延续了几代。他的父亲曾经担任乡长,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也一直坚持自己投豆,用来反省平日里的作为。毕支书认为,传承毕氏的家风,除了牢记26字家训,遵循祖先传下的规矩,最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严于自律,才能具有高洁德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投豆,毕支书发现,十几年来,自己的黑豆越来越少,黄豆越来越多。黄豆黑豆,已经成为毕支书心中的一把道德的尺子,时时地提醒他,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何立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看到村里开始有一些不好的风气,1987年,毕支书的父亲在离世前,留下了要毕支书重建投豆亭的遗言。经过毕支书的努力,2008年,在村里的荷花池上,新的投豆亭被修建起来。亭子里虽然没有用于投豆的瓶子,但看到投豆亭三个字,听着投豆亭故事长大的万家村村民们,就会想起祖先关于“积下德行传后世”的训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毕氏宗祠里,还悬挂着毕氏派辈,这32字派辈中,关于家风的训导也在其中。今天,在万家村一共生活着八个辈分的村民,其中男性最大的辈分是承字辈,接下来是“先德于耜研经”这六个字,组成“承先德,于耜研经”,意思是要秉承祖先的训诫,立足于最基本的耕读传统,再往下就是“洁白家第”,更是要在耕读传家的古训下,记住毕氏品质高洁,立德树人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