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5月20日是世界蜜蜂日,全世界与蜜蜂亲密接触的人们共同庆贺的节日。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大力发展蜜蜂产业,2020年,全区蜂业综合收入约为1.3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9.3%。从事蜂业生产的合作社收入约5000多万元,蜂农收入达7000多万元。此外,密云区还着力推动蜂业与旅游业、农业、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蜜蜂小镇和悬蜂谷,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蜂农收入的增加。作为密云蜂业的养殖户代表,密云区穆家峪镇上峪村的蜂业“新农人”刘金良就蜜蜂养殖、蜂业发展等问题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专访。

蜂业“新农人”刘金良在养殖现场(央广网发 刘金良供图)

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多箱体”养殖效益提升明显

记者:您作为“蜂二代”,在传统养殖方式之外,一直推崇并践行新型的“多箱体”养殖方式,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种方式吗?相比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它具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刘金良:“多箱体”养殖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强群饲养”,即强群养殖、强群采蜜,这也是这种养殖方式的核心思想。我们通过购买其他蜜蜂进行合并养殖,或者将原有的两个弱群、将相邻的两箱蜜蜂组成一箱,采用“双王快繁”的方法,促使两只蜂王快速繁殖,从而实现“强群”的目的。简而言之,“多箱体”养殖的核心就是“双王繁殖”。这种养殖方式的原理就是增加蜜蜂的生存空间,增加蜂王的繁殖空间,空间有了,蜜蜂数量多了,产量自然就大了。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了这样的养殖方式?

刘金良:我是在2018年第一次了解到这项养殖技术的。当时,密云区正在推广这项技术,我偶然间听了一节培训课,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多箱体”养殖。第二次接触是由北京市蜂业站(北京市蜂业公司)针对北京地区蜂业的一个系统培训,我得以正式、系统地学习了这项养殖技术。

记者:从2018年到2022年,将近4年的时间,“多箱体”养殖给您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更具体点说,目前您的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如何?

刘金良:自从采用“多箱体”养殖之后,我的养殖规模在去年达到了上千箱,今年,更是超过2000箱。值得一提的是,这2000箱的蜜蜂都是由我亲自养殖的。虽然很辛苦,但是回报也比较可观,而且现在的收益相比于传统养殖模式更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举个例子,我父亲养殖蜜蜂30余年,平均200箱蜜蜂每年产出的毛利润在12万、13万元左右。相比之下,同等的养殖数量,采用“多箱体”养殖方法,毛利润能达到每年20万至30万元左右,甚至更高。

欣然接受“新农人”这个称谓

记者:相当不错的收益了!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做“新农人”,指的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员。您认为自己是“新农人”吗?

刘金良:这个概念很新颖,我欣然接受这个称谓。既然谈到了“新”,就不得不提“旧”,以及在新旧更替过程中的“矛盾”与“发展”。正如您所言,我是一名“蜂二代”,我和我父亲经常会在蜜蜂的养殖过程中产生一些“争论”,当然,纯粹是在养殖领域的理性探讨。很多时候,他是以自己30多年的养殖经验去理解并解决问题,而我学习到的新技术、新思想时常会和他的经验形成“碰撞”,尤其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这种情况会大量出现。比如“多箱体”养殖中,有一个观点是要去掉蜂箱内的钢板,即“隔王板”。顾名思义,这块钢板的作用就是阻隔蜂王、控制蜂王的通行能力,但是普通蜜蜂不受影响。蜂王由于体型较大,钢板的存在会影响其在蜂箱内的通行,进而影响它的繁殖能力,影响整个蜂群的蜂蜜产量。而去掉这块“隔王板”理论上可以提高蜂群蜂蜜产量40%,这是个很可观的数字了。

这个理论在我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很多问题,和我父亲的“30年养蜂经验”产生了冲突,于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不断地“争论”,甚至是在饭桌上也不停止探讨,我也在汲取父亲养殖经验和学习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养殖之路。这是我认为“新”与“旧”更迭中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也是我认为“新农人”的“新”的最好体现。

想将密云蜜蜂养殖模式推广到全国

记者:谢谢您的阐述,所谓“实践出真知”,我相信一定是相当激烈的“争论”才让您得出了如此深刻的认知。由旧到新,由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您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规划和目标?

刘金良:诚如您所言,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目前,密云的整个蜜蜂产业都在推行品牌化,包括我自己也在努力推动更大规模的养殖实践。其实,进入蜜蜂产业之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我们密云区的蜜蜂养殖相对分散,这种分散体现在养殖分布的区域、养殖方法的各异,这种现状实际上是影响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密云的生态环境,比如林地、林场等充分利用,做到统筹化、立体化的养殖,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将蜂业植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调配资源,形成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未来,我还想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范围去,让咱们密云蜜蜂的养殖模式走向更大的舞台。

记者:看来您不仅拥有新技术,更拥有“大情怀”。

刘金良:您过奖了!其实,我一直对养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父母从事这个行业,我也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所以工作后又回到了家乡密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城发展。但是于我而言,我一直记得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相比于扎根城市,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我更愿意回到家乡,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建设这片热土。

同时,我也一直为自己是一个养蜂人感到自豪,每当看到我的女儿吃着我自己酿的蜂蜜,她开心的模样,让我更坚定做好这份事业的决心。养殖蜜蜂是一份“甜蜜”的事业,和辛勤劳作的蜜蜂一样,我们养蜂人也是先苦后甜。“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山林旷野,我们踏实劳作;采花成蜜,我们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