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之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异地办学行为进行了严格控制,提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2021年,教育部又发文,明确规定“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不过,教育部门并没有彻底禁止高校异地办学,高校异地办学,尤其是知名大学异地办学,仍在进行。
公开数据显示,近3年,至少有8所“双一流”高校异地办学。
1)扩张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几年,在学校所在地以外地区开办新校区的“双一流”高校更多。比如2016年6月完成一期基本建设并正式启用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2017年10月全面启用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
高校开设新校区,不管建在什么地方,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扩大规模,让学校的占地面积更大,可建设的空间更多,招收的学生人数也更多。
像郑州大学,校本部已经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超过6000亩。如果算上2018年正式成立的郑州大学农学院(校区)和2021年首次招收研究生的洛阳校区,郑州大学的校区数量就达到了六个。学生人数也会随之增加,规模空前。
还有四川大学,原本是3个校区,占地面积七千余亩,在校学生人数约六万人。而如今眉山校区加入,三个校区变成四个校区。按照规划,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占地约三千亩,师生规模在两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四川大学的占地面积会突破一万亩,在校学生人数会达到八万人。
2)合作
知名大学在异地建新校区,是高校和地方开展合作的重要方式。高校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另一方面是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
比如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校区,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即将交付使用。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会设置8个科教融合中心,分别是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智能交通、现代管理、金融智慧、生态城市与绿色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汽车领域很有影响力。而襄阳是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正在奋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非常需要武汉理工大学这样的行业强校支持,双方开展合作,意义重大,效果也一定会很明显。
2021年10月正式启用的郑州大学洛阳校区,被官方定义为“郑州发展史上的大事”。站在郑州大学的角度看,洛阳校区能为学校培养更多的研究生;站在洛阳的角度看,洛阳校区的成立,既能为洛阳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也能为当地引进更多人才,并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这么一分析,“双一流”高校异地办学,带来的是高校和地方的共赢。
3)内卷
名校与地方合作,建立异地校区,会让内卷变得更加严重。这种内卷来自两大块,一块是大学生之间的内卷;一块是高校之间的内卷。
校区变多了,招生人数就上去了。有的学校是增加了本科生招生人数;有的学校是增加了研究生招生人数;有的学校,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人数都增加了。
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知名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以后进入就业市场的名校生就会越来越多。于是,名校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他们之间内卷;非名校生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他们的很多机会被名校生占据了,非名校生之间卷得更厉害。
高校之间的内卷同样不可避免。地方引进了知名大学,当地高校自然而然就卷了起来。地方财政实力有限,资源也有限,地方把大量资金和行政资源投放给引进的知名大学,分配给地方高校的资源就少了。僧多肉少,当地高校的压力肯定会非常大。
话说回来,知名大学与地方合作开设异地校区,只要不是纯粹为了扩大规模和制造内卷,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毕竟城市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科技,学校的建设和进步离不开资金和资源。
今日话题:你认为应该全面禁止高校建设异地校区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王轶老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