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屈原身上的标签是爱国诗人,今人对他投射了极大的善意,让他的形象显得相当光明而高大。但是,无论我们如何赞扬屈原,如何往他脸上贴金,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屈原在当时的楚国并不是重臣,顶多算弄臣。

影视剧里的屈原

什么叫弄臣呢?简单说,把弄字理解成玩弄,意思就基本上差不多了。弄臣就是让君主开心的臣子,这些臣子不用负责军国大事,只要每天琢磨着怎么变着花样让君主的心情好起来,他的KPI就算完成了。君主没事时,叫他们过来“把玩”一番,跟玩古董一样。

屈原就是这样一种臣子。

按说,屈原出身并不低,屈氏家族与昭氏和景氏三大家族并称为楚国的王族三姓,这三家与楚王熊家构成了楚国的王室,是楚国最显赫的四个家族。屈原的先祖出过许多大人物,比如楚康王年间的屈建就曾经出任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然而,屈家到了屈原这一辈就没落了,只有两个人在楚国官场上混,一个是名叫屈匄的武将,在与秦军作战失利后被砍掉了脑袋;另一个就是屈原,被封为三闾大夫。

屈原要投江

三闾大夫这个称呼听着牛,实际上跟令尹这种有实权的官员完全没法比。按照《史记》记载:“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意思是,三闾大夫就是负责给王族三姓修家谱的官员。

三闾大夫是屈原这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也就是说,即便在他权力最大的时候,他也就负责修家谱而已,对于国家大事,他没有权力管理。

我们看到的屈原的故事,经常是用这样的说法:屈原苦谏楚怀王,让他不要相信秦国,结果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话,楚国就这样一路走到黑,被秦国逼到穷途末路;而屈原满怀愤恨和对楚国的热爱,愤而投江。

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开始吃粽子

这样的叙事方式固然把屈原塑造成了爱国英雄,而他的背景板楚怀王则成了昏君,似乎只要这个昏君听了屈原的话,楚国就可以避免覆灭的命运。但是,你如果与楚怀王共情,你就会发现,他对待屈原的态度完全合理。

在楚怀王的眼里,屈原虽然也是贵族,但是成天在修家谱,没有任何现实政治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官员,他的意见怎么可能受到重视,他的意见连一点借鉴的意义都没有。

除了修家谱,屈原把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写诗,这一写,就写成了战国第一诗人。楚怀王尽管不信任他在政治方面的意见,但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屈原也乐得利用这一点,在诗里写上大量对楚怀王的哀怨,一度让后人以为他俩有断袖之癖。

影视剧里的楚怀王

这正好揭示了楚怀王对屈原的真正态度,他喜欢的是屈原的诗,喜欢他的才华,仅此而已,在他眼里,屈原是靠他的才华来取悦自己的。也就是说,屈原对他而言,就是个弄臣。

屈原是个弄臣与屈原是个爱国诗人,这两个结论完全不矛盾。一个弄臣也可以爱国,只是他的作用有限。

与屈原相对照的就是李白,这俩人实在太像了。李白与屈原一样,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诗作水平都是超一流的。但是李隆基给李白的任务是,给皇家文工团写歌词。比如某天,梨园作曲家李龟年同志谱了一个新的曲子,李白就必须写首新诗,好让皇家文工团给李隆基表演。

这就是标准的弄臣的待遇,李白对于李隆基来说,就是写词让他高兴的。至于治理国家,反正在皇帝眼中,李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朝政还得靠李林甫那些人。

其实李隆基看李白的眼光很准,李白先生在政治上不如意,一直想做出一番事业,终于想瞎了心,跟着李隆基第16子永王李璘去造反,差点丢掉了性命。他连这点政治眼光都没有,如果李隆基当初给他大权,指不定会惹多大的祸。

妖猫传中的李白

还有一位享有盛誉的弄臣就是大清朝的纪晓岚。曾有民国笔记记载,纪晓岚曾经劝诫乾隆皇帝不要南巡,结果被乾隆直接打脸:“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乾隆直接把纪晓岚比作娼妓和戏子,非常直白地表明了在乾隆眼中,纪晓岚不过是个弄臣,国家大事不许插嘴。与之相对的是和珅,尽管电视剧里和珅总被纪晓岚戏耍,但是他才是真正的重臣。

银幕上的和珅纪晓岚

当然,历朝历代的弄臣远不止这三个人,许多文人自诩怀才不遇,但是真把他们放到治国理政的位置上,他们立马现形。文学水平高,不代表你天生就会治国,这是两码事。人还是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别动不动就骂老板傻叉,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最后插句题外话,到处要把“端午快乐”纠正成“端午安康”的人都是傻叉,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