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有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古代也不例外,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也存在着一个历代沿用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即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自隋朝以来贯穿我国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众所周知它在各个朝代的发展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举制究竟又有哪些影响呢?

一、 由盛转衰的科举制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隋文帝、隋炀帝期间先后设立了"二科"、"十科"、"四科"作为选拔人才的科目,这是分科取士的雏形。

隋炀帝期间,建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随着隋朝的灭亡,科举制在隋朝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进行了发展,主要包括:

1、 考试内容和科目更加全面、具体;

2、 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考试科目、程序上保证了科举制管理的额有序、正常。

3、 三、设立了监督机制,唐朝设立了与科举制相配套的法令和监督机制,使得科举制能够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让科举制更加完善,开创了殿试制度的同时废除了推荐制度,人才和官员的选拔和录取全部依据科举考试成绩。

并且宋朝在科举制实行过程中发明了锁院、弥封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营私舞弊的可能,保障了科举制的公平和人才选拔的择优性。

元明清三代期间,科举制走向衰落,元代减少了考试科目,缩小了考试范围,即为"四书五经";明代对可剧中的文章形式和机构进行严格规定。

清代进一步限制文章字数,称"八股取士",这种变化使得科举制度变得死板、禁锢了文人的思想,选拔出的人也不具备"人才"特质,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1、 促进中央集权体制

"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

表明君主失去了选官的决定权,官僚世袭,不需要依靠君主,朝臣对于君主的依赖性也就降低了,同时因为士族只需要凭借出身就可以获得相对应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

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要避免门阀士族的形成,主要是保证君主在最后拥有决定权和保障官位的开放性。

避免官位被少数掌握实权的家族长期垄断,科举制的出现就是为服务的,正是科举制的出现以及后世的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了君主最后的决定权。

同时也保证了君主倾向的官位开放性,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代,不过,直到唐朝灭亡,科举制并未发挥出预期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门阀在唐朝并未被真正打倒,在唐末大动乱中,但旧贵族基本上已经被消灭了,这也为宋代实现政治平民化提供了条件。

而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作了有了与平民的规定,宋代之后,随着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官僚的世袭得到控制。

士大夫阶层不再被一些特定的氏族掌控,士大夫由于地位不稳,对于君主的依赖性增强,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得到有效保障。

2、 促进社会公平

科举制的设计和运作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的,并在制度上为各种人才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保障,使得有意参加科考的人均能参加。

古代社会各种资源稀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能立刻改变其身份地位,进而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的使用权。

它对下层民众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使之不自觉地加入到读书应考的大军之中,这样,科举制编队社会下层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举制的带动下,整个社会被读书应考的浓厚氛围所笼罩,从而形成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对于读书仕进的崇尚。

科举考试下,平民百姓通过刻苦攻读也可以金榜题名,进而在各种资源稀缺的封建时代占有更多社会资源,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读书被提到一个神圣的位置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这一情况下,中华民族由崇武变为崇文抑武,

其次,官本位的思想在科举制作用下逐渐主导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国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

在埋首苦读的过程,锻炼了心性,官僚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变为文官政治,官僚制度更加成熟,中国也迈入了封建社会成熟阶段。

下层民众有着浓厚的向学风气,科举制度成为了沟通国家上层和下层百姓的桥梁。

社会张力被分解,社会结构得到优化,使得中国古代社会趋向稳定,也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得到长期的延续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扩展统治基础

在汉代的察举制的社会背景之下,前提条件是入选者得到地方长官充分的了解和信任,但这种制度的局限体现在选官范围小,局限于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中有较高声望的人中。

这种选官范围过小的局面在科举制实施后有了重大变化,从而形成了轻门第,重才学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任人唯贤。

因而,科举制的出现,为下层知识分子,当时的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阶层也能在机会相对均等的条件下,入选问官吏,形成个人地位的上升,进而形成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制对统治基础的扩大,并不只是表现在选出来多少了官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有多少人被读书求官之路吸引了,因而科举制具有深得民心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影响了现代管理制度和中国人性格塑造

1、 对现代管理制度的借鉴

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长达一千三百余年,具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同时也更加能够满足保证国家长期和平发展的社会需要。

科举制具有政治录用功能,同时也凭借于此得到了文化认同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而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

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仍然被后世所沿袭下来,当初的中国,甚至西方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这种选才考试制度形式。

使其更为先进,更切合实际,研究科举制度,吸取宝贵历史经验,可以促使今天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形成中国人对读书求学的热爱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这不是出于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出于对社会权利、特权以及物质的崇拜,而通过童试考取秀只是士迈向漫长科举之路的第一步。

秀才们的地位比普通人高出一等,享有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

在政治上他们见了知县不需要下跪,也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秀才人家的房门总比别人家高出三寸,这是明清时期以来的古代民俗之一,也是其光耀门楣的直接体现。

而在经济方面,朝廷规定秀才家庭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而中举的人的社会各方面的地位更是会产生质的飞跃。

举人在社会上几乎是威风凌凌,而由于这种社会风气的长久发展,更是有力推动了宋代时期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进步,出现"读书人有份"观念,甚至连偏远的村落也是如此。

科举成了读书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成了无数人谋生的手段,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第者大大多于中第者。

许多人衣食无着,穷困潦倒,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演绎着人间悲喜剧,科举发展至后来,已形成对读书求学的一种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促进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一些都是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坚固基础。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科举制在这其中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应科举,兴学重教成为了社会氛围和社会现实,唐宋时期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

尤其是宋代,学校的规模和种类远远超过前代,而且学校的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科举作为方式和途径。

把儒家学说、思想作为考试内容,将儒家的意识形态和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融为一体,形成中华传统思想的重要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后期还特意为外国来的学子开设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来自外国的考生会进行单独的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

周边国家地区包括朝鲜都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在840年一年之内已达到105人。

日本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有所成以后带回大量的儒家典籍广泛传播。

世界各国通过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学习和模仿,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对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结语

"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进。贯穿了中华民族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对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它起着流动社会阶层的作用,使得社会阶层不被固化,使得人人都有改变阶级和命运的而机会,让社会资源能够从上层转向下层。

也对今天的现代管理制度有着借鉴作用,让人民的生活能够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1987

2、 学理论.2013.02.赵磊

3、 卢朝阳.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v.31

4、高新伟.运城学院学报.2014.04

5、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简史.姚汉荣编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