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的纪念年。80年前的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催生了强大的文化合力,促成延安文艺的转型,迎来了延安文艺新时代。延安文艺运动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它仍然像明镜一样启示着未来。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与重庆遥相呼应的民族抗战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当时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除了进入延安的几十所学校学习、工作之外,还有许多的人进入大大小小的文艺组织与团体。抗战初期,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热血沸腾的《延安颂》《黄河大合唱》《我歌唱延安》《生产大合唱》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抗战事业,也繁荣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生活。
但是在日常的文艺生活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普遍存在着对工农兵生活不熟、不懂的问题,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思想突出。许多作家、艺术家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群众。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1938年成立的、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艺术院校,在1940年后,就有将近两年左右的正规化与专门化的“关门提高”。曾在“鲁艺”文学系任教的著名作家严文井回忆:“学校四周住的都是农民,而我们却不同农民往来。除了有时候要向他们买西红柿和甜瓜,才同他们当中的一两个人说说话。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是艺术家,农民当然不在我们眼下的,我们彼此高谈阔论,上下古今,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农民算什么呢?他们没有文化,啥也不懂,而且连‘百分’也不会玩儿,身上只有虱子。于是我们有的人坐在窑洞里,就写自己五年以前,或十年以前的爱情。”桥儿沟的老百姓讽刺说:“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呼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的一满害(解)不下(方言,即根本不明白之意——引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一次集会上公开批评:“打了三年仗,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好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还不知道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还是你们文艺的罪过。”他号召“前后方的枪杆子与笔杆子能够亲密地联合起来”。
往期荐读
责 编 | 吉 洁 编 辑 | 马雷雷
来 源:根据延安学习平台综合整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