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先来解释这句经文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蕅益大师在《台宗会义》中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二义,一者初心菩提即圆初住;二者后心菩提即妙觉极果,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就是说,这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指圆教初住菩提,初住菩提就是我们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有希求佛道的人,见闻《法华经》之后能够信解受持,应当知道,这样的人离初住菩提就很近了。这是法说,下面是喻说。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譬如有人,有人是比喻想要求佛道的人。渴乏须水,渴是比喻三界火宅逼迫,乏是比喻不得如来智慧,须水,水比喻真如之理,须水是比喻求佛道,渴乏须水,是说明这些人求道之切。

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高原是比喻佛法,因为佛法覆四生、罗万像。修学佛法非常难,就像高原一样难可登陟,所以用高原来比喻。穿凿求之,穿,比喻了悟十二因缘;凿,比喻析色明空。犹见干土,干土是比喻偏空之理。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这是比喻在阿含时,二乘人修学四谛十二因缘所得的是偏空之理。知水尚远,二乘人坐守偏空,全无大乘之相,所以说知水尚远。

施功不已,转见湿土。施功不已,是比喻二乘人在方等时和般若时,继续随佛精进修行。转见湿土,是比喻二乘人听闻佛说般若空教大乘。因为佛这时所说的法是带方便说中道,所以用转见湿土来比喻。

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泥是比喻《法华经》,因为《法华经》是正直显露说中道,所以用泥来比喻。遂渐至泥,就是比喻听闻《法华经》。因为受持《法华经》就能得佛性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也就是说,听闻了《法华经》,就知道距离菩提之水很近了。这是喻说,以比喻来说,下面是法合,法合是先标明后解释。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听闻、没有信解、没有修习《法华经》,要知道这样的人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很远;如果这些求佛道的菩萨,能够听闻、信解、思惟、修习《法华经》,那么他们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很近了。为什么是这样呢?下面就解释了。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大菩提法有因有果,一切菩萨就是指菩提因。这里一切菩萨就是指菩提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指菩提果,有因有果。菩提因和菩提果都为《法华经》所摄,为什么这么说呢?佛解释说,“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此经开方便门,就是说《法华经》摄以前所说二乘教理行果,比如佛在前面对阿罗汉们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阿罗汉们以前所行是小乘,但是是为了将来修学大乘做准备,所以也是行菩萨道。佛这样说就是开方便门,把二乘教理行证也含摄在《法华经》中了。

示真实相,是说《法华经》摄现在所说的一乘教理行果。二乘教理行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远,一乘教理行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法华经》既摄远又摄近,也就是说,把佛从成道到现在所说的一切法都含摄在内了,所以说,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是法华经藏,《法华经》能积集无量功德,所以称之为藏。深,就是妙而难测的意思;固,就是不可破坏,幽远,就是指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无量劫,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法华经》是佛所摄受,佛所秘藏,深固幽远,只有佛能够圆满法华经藏,其他的人,就是等觉菩萨,都不能圆满法华经藏,所以说“无人能到”。那么法华经藏既然无人能到,为什么佛现在还要说《法华经》呢?这是因为佛要教化菩萨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说《法华经》。《法华经》太高深了,只能为菩萨根性的人说,到了法华会上,阿罗汉们修学大乘的机缘成熟,已经没有声闻了,全是菩萨,所以佛现在要为教化成就菩萨说《法华经》。

摘自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