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目前已发现的鱼类多达435种,特有鱼类就有180多种。这些鱼类是江中的“精灵”,既与长江的生态相适应,又为丰富国民的“菜篮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上世纪50至80年代,长江渔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四大家鱼、南方大口鲶、圆口铜鱼都是渔船、港口常见的靓货。在各类渔获当中,还有一种形似鲌鱼的长江特有鱼类:鳤鱼。

鳤鱼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鳤鱼资料图

近年来,鳤鱼也被称为“神秘物种”,因为其野生数量稀少,在很多地区曾被认为“区域性灭绝”,某些水域已经几十年未见。不过,自“一江两湖七河”禁渔以来,罕见的鳤鱼也开始频频现身,种群资源有望再次恢复。

湖北出现“神秘物种”鳤鱼

据长江网报道,近日科研人员在湖北孝感的府河水域有了新发现,一种珍稀的鱼种被成功采集。经鉴定,这是一尾“鳤”,俗称刁子、麦秆刁、昌刁,从头到尾全长33cm。

媒体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报道

这条鳤鱼是意料之外的收获,罕见之处在于发现的地点。据历史资料记载,鳤鱼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中下游以及长江干流以南的湖泊河流中,但是在长江以北,相关记载却屈指可数,近十年来更是一片空白。

如今,被认为“局部灭绝”的鳤鱼突然在湖北现身,这再次表明长江禁渔后水生生物正在快速恢复,生物资源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监控画面

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自2020年以来,长江流域的鳤鱼已经多次被媒体报道,发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20年12月,中科院在长江宜昌江段调查中华鲟的野外资源,意外在渔网中发现了一尾鳤鱼,上一次发现还是在2017年。这条鳤鱼体长37.7cm,重约437克,尚处于幼龄阶段。

鳤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鳤鱼

2021年,“神秘物种”再次归来。科研人员在洞庭湖考察时,于南县茅草街水域一次性发现了两条鳤鱼,长度分别为34cm、33.8cm。现场专家感到惊喜万分,因为洞庭湖水域上一次出现鳤鱼的踪迹还是在20年前。

媒体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报道

同在2021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也出现了一条鳤鱼,长23cm,重47.4克,填补了该鱼的样本空白。鳤鱼在鄱阳湖也是妥妥的“稀客”,上一次发现是在2012年,中间间隔也将近有十年之久!

鳤鱼现身鄱阳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鳤鱼现身鄱阳湖

鳤鱼的突然现身绝非巧合,一是和繁殖习性有关,二是和长江禁渔相关。

鳤鱼是洄游性鱼类,三年即可成熟,卵子类型和鲢鳙相同,均是漂流性卵,其特点是怀卵量大,繁殖能力强,种群恢复速度较快。

而长江禁渔不仅保护了水环境,也保住了鳤鱼的食物资源,比如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等。禁渔以来,长江野生鱼群开始大量涌现,万州水域一两百条大鱼聚群浮上水面,镇江段百余条白鲢“炸水”,安徽芜湖十里江湾出现鲤鱼鱼群……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种种迹象表明,长江生物资源恢复显著,这也为鳤鱼的生存创造了充足的食物。

长江濒危鱼种增多:禁渔对生态改善有何作用?

长江是水生生物的基因库,分布着大量的珍稀和濒危鱼类。根据我国1989年发布的保护名录,长江中有9种鱼类已经岌岌可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长江三鲟:中华鲟、长江鲟(达氏鲟)、白鲟。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到了1998年时,《濒危物种红皮书·鱼类》出版,长江濒危物种增加到25种,新增鱼种包括昆明鲇、中臀拟鲿、银白鱼等等。

2016年,研究人员又对394种长江鱼类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远远低于最初的预期,受威胁的物种竟然有90多种,占总评估物种的24%。其中,极危和濒危物种有63种,鳤鱼也名列其中。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从历年的调查可以看出,长江中的濒危物种在持续增多,这反映出长江生态的恶化。在这些物种中,有一些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的视野,被认定为“野外灭绝”,比如有“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也有一些物种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在天然水域极为罕见,比如中臀拟鲿、昆明鲇等等。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珍稀物种的消失是长江鱼类资源的巨大损失,好在长江禁渔及时实施,野生鱼群得以休养生息。

10年的保护期可为鳤鱼提供2~3代的繁殖机会,6~8龄性成熟的长江鲟则可以繁殖1代,更多的珍稀物种有望通过繁殖壮大种群,从而再次被人们发现。

安徽芜湖野生鱼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芜湖野生鱼群

长江禁渔对生态改善意义重大。

首先,禁渔使野生鱼免遭滥捕,各种鱼类可以自由生长、繁殖,鱼的数量和种类必然会增多。

其次,禁渔期间,鱼群的年龄结构会更加丰富,既有1~2龄的低龄鱼,又有3~5龄的中龄鱼,也有10龄以上的高龄鱼,扭转了过去鱼类小型化、单一化的尴尬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再有,禁渔不仅是保护鱼类,也保护了长江的生态环境。各种野生鱼构成了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其活动起到了稳定生态的作用,比如:鲢鳙摄食浮游生物,改善水质;鲤鱼摄食腐殖质和底栖动物,加快能量流动;鳡鱼则捕食中小型鱼类,有效控制了鱼群的数量,单一鱼种难以泛滥。不同食性的鱼类各司其职,保证了长江生态圈的正常运行。

长江IBI指数:完整性如何?

长江IBI指数:完整性如何?

长江禁渔的成效究竟如何?不能只看鱼多不多,更重要的是看鱼的种类、鱼群的结构,以及长江河流的健康度。

如何评价长江的健康度?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就是看长江鱼类的IBI指数(完整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六个等级。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该术语最早由美国的Karr教授提出,很快就成为了各国为河流生态“把脉”的主流方案。在我国,相关调查在2000年以后开始启动,长江流域是最重要的评估对象。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的健康度深受人们的关注。董哲仁等学者为此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通过水质指标栖息地考察水流特性以及水生生物四大方面来考察长江,其中最难的一项调查就是考察水生生物。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难就难在水生生物涉及的种类实在太多,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就有4300多种。以鱼类为例,全面调查需要大量采集标本,并进行生物学分类,而有些鱼类数量很少,分布狭窄,难以被采集到。而相关数据又恰恰非常重要,背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长江鱼类调查:以刀鱼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鱼类调查:以刀鱼为例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国科学家还是完成了任务。在2008年的评估调查中,刘明典等学者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别选点监测,得出的完整性指数却不容乐观。

  • 在长江上游,鱼类完整性处于“一般”的等级,三峡水库在2006~2007年的等级为差。
  • 在长江中游,鱼类完整性为“一般”,湖口站在2006年的等级为“差”。
  • 在长江下游的安庆、常熟等江段,鱼类资源相对丰富,能达到“好”和“一般”的等级。

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前长江鱼类的完整性普遍不容乐观。当时长江的总渔获量还不到10万吨,与1954年的43万吨相比,减小幅度超过80%。而在2011年,长江健康度进一步恶化,渔业资源衰退至“无鱼”级水平。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如今的长江,鱼类的完整性已恢复到何种状态?我们通过表面观测可知:鱼群确实比禁渔之前增多了,稀有物种正在陆续回归。展望未来,野生鱼的数量和种类还会继续增多,长江的“新IBI指数”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