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榴莲产业为何会陷入尴尬的局面?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单果售价可达200元,榴莲已成为中国水果市场的“奢侈品”,问题终归还是出现在产地上。
榴莲俗称韶子、麝香猫果,是木棉科榴莲属的大型常绿乔木,果香浓郁、口感绵密、软糯丝滑,被誉为“水果之王”。榴莲生长环境特殊,要求日均生长温度达到22℃以上,年均积温要求在7000~7500℃以上,自然生长在热带地区,尤其是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可以说,我国榴莲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依赖进口,源头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 新世纪初,榴莲在我国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众水果。据统计,2002年我国的榴莲进口量只有9.2万吨,在国内水果档口中属于稀有品种,热度也不比现在。榴莲初到中国,身价就已碾压其他水果,花几百块买一个整果需要下不小的决心,但就是这样一种昂贵的水果,却意外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追捧。很多吃过榴莲的人都说:“吃榴莲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分”,也有人说“有一种美味叫榴莲忘返,味道确实好吃”! 估计远在泰国的果农也没想到,中国消费者的力量竟如此强大,凭一己之力拉动了国际榴莲产业的快速增长。 榴莲“进军”中国的速度究竟有多快?从时间上看,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前国内榴莲进口的年增长率为10.6%左右,但从2010~2019年,进口量从20.6万吨激增至60.4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6%。2021年的数据更加恐怖,进口量达到了82.16万吨,同比增长42.7%,2022年继续保持高位,进口量为82.5吨。这是什么概念?背后已是一个价值超过250亿元的巨大产业! 中国是水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什么到了榴莲上,中国却成了消费大国,生产能力却跟不上?面对高价榴莲的诱惑,我国其实早就有所行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引种栽培,这些省区纬度低,热量足,但种起榴莲来效果却不尽人意。 原因是榴莲品种和种植区域的适应性并没有完全匹配。我国即便有一定的榴莲种植规模,但结果率难以保证,比如:海南省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试种榴莲获得了成功,但一棵榴莲树仅挂果20多颗,而在泰国等原产地,一棵榴莲树能结几十甚至上百个果子,差距实在太大。而且,海南榴莲的口味不及原产地,其种植模式在推广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适合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榴莲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4~8年才能结果,产生效益的时间比其他果树更慢。榴莲的管理也比较麻烦,一棵榴莲树高15~20m,占地面积大,关键是榴莲为典型的后熟果,为保持相对一致的成熟度,需要精准把控催熟剂的剂量;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也需要精准把控温度,温度过高会导致榴莲早熟,出现裂果、坏果现象,温度过低则会引发冻伤,导致后期难以成熟或者半生半熟,这都将影响成品的风味。 因此,要获得理想的生产效果,不仅要求适宜的环境和匹配的品种,还要求果农具有专业的管理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由此才能兼顾品质和产量。但整体而言,我国还十分缺少榴莲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人的“榴莲自由”何时才能到来?上到国外市场,下到国内的栽培技术,都是其中的变数。为推动榴莲的平民化,一方面应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适合中国本土环境的榴莲品种,同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丰富栽培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和泰国、越南等东南亚果农加强合作,通过提升原产地的榴莲产量降低成本,通过成熟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价格,最终创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赢局面。 从最近两年的数据看,中国进口的榴莲总量趋于稳定,国内的榴莲价格也有下降趋势。目前,广西、广东等地的榴莲已跌至20元一斤上下,随着国内、国外榴莲产业同时发力,这颗热带水果终将和中国消费者达成“和解”。
榴莲俗称韶子、麝香猫果,是木棉科榴莲属的大型常绿乔木,果香浓郁、口感绵密、软糯丝滑,被誉为“水果之王”。榴莲生长环境特殊,要求日均生长温度达到22℃以上,年均积温要求在7000~7500℃以上,自然生长在热带地区,尤其是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可以说,我国榴莲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依赖进口,源头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 新世纪初,榴莲在我国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众水果。据统计,2002年我国的榴莲进口量只有9.2万吨,在国内水果档口中属于稀有品种,热度也不比现在。榴莲初到中国,身价就已碾压其他水果,花几百块买一个整果需要下不小的决心,但就是这样一种昂贵的水果,却意外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追捧。很多吃过榴莲的人都说:“吃榴莲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分”,也有人说“有一种美味叫榴莲忘返,味道确实好吃”! 估计远在泰国的果农也没想到,中国消费者的力量竟如此强大,凭一己之力拉动了国际榴莲产业的快速增长。 榴莲“进军”中国的速度究竟有多快?从时间上看,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前国内榴莲进口的年增长率为10.6%左右,但从2010~2019年,进口量从20.6万吨激增至60.4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6%。2021年的数据更加恐怖,进口量达到了82.16万吨,同比增长42.7%,2022年继续保持高位,进口量为82.5吨。这是什么概念?背后已是一个价值超过250亿元的巨大产业! 中国是水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什么到了榴莲上,中国却成了消费大国,生产能力却跟不上?面对高价榴莲的诱惑,我国其实早就有所行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引种栽培,这些省区纬度低,热量足,但种起榴莲来效果却不尽人意。 原因是榴莲品种和种植区域的适应性并没有完全匹配。我国即便有一定的榴莲种植规模,但结果率难以保证,比如:海南省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试种榴莲获得了成功,但一棵榴莲树仅挂果20多颗,而在泰国等原产地,一棵榴莲树能结几十甚至上百个果子,差距实在太大。而且,海南榴莲的口味不及原产地,其种植模式在推广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适合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榴莲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4~8年才能结果,产生效益的时间比其他果树更慢。榴莲的管理也比较麻烦,一棵榴莲树高15~20m,占地面积大,关键是榴莲为典型的后熟果,为保持相对一致的成熟度,需要精准把控催熟剂的剂量;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也需要精准把控温度,温度过高会导致榴莲早熟,出现裂果、坏果现象,温度过低则会引发冻伤,导致后期难以成熟或者半生半熟,这都将影响成品的风味。 因此,要获得理想的生产效果,不仅要求适宜的环境和匹配的品种,还要求果农具有专业的管理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由此才能兼顾品质和产量。但整体而言,我国还十分缺少榴莲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人的“榴莲自由”何时才能到来?上到国外市场,下到国内的栽培技术,都是其中的变数。为推动榴莲的平民化,一方面应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适合中国本土环境的榴莲品种,同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丰富栽培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和泰国、越南等东南亚果农加强合作,通过提升原产地的榴莲产量降低成本,通过成熟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价格,最终创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赢局面。 从最近两年的数据看,中国进口的榴莲总量趋于稳定,国内的榴莲价格也有下降趋势。目前,广西、广东等地的榴莲已跌至20元一斤上下,随着国内、国外榴莲产业同时发力,这颗热带水果终将和中国消费者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