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调出量占全国的1/3,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22年,黑龙江省成功实现“19连丰”,粮食总产量达1552.6亿斤,独占全国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东北的粮食生产为何能连年高产、丰产?原因不仅是气候适宜、耕地广阔、技术先进,还得益于黑土地所贡献的绝佳禀赋。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黑土分布区域,三江平原、松嫰平原和辽河平原遍布深厚的黑土层,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覆盖了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的东部地区,为玉米、水稻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黑土地素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誉,土壤以纯黑色为显著特征,是所有土壤中肥效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类型,内含有机质和高百分比的氮磷元素,堪称植物的天然肥库。黑土的颜色取决于腐殖质的含量,一般为4%~16%不等,腐殖质层越深厚,对应的有机质含量就越高,土壤的颜色也就越深。

黑土是一种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全球仅有两条著名的“黑土带”,其中一条位于欧亚大陆,西起克罗地亚东部,横跨乌克兰东北部和俄罗斯东南部,向东延伸到我国的东北地区,另一条“黑土带”则位于北美洲,从加拿大草原延伸到美国大平原,向南抵达堪萨斯州。这两条“黑土带”顺掠的地区都是全球农作物的高产区,例如:俄罗斯、乌克兰、美国、中国都是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

从质量上看,我国的黑土面积虽然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但典型且优质的黑土区只有18万平方公里左右,仅占国土面积的1.8%。因此,黑土也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不仅如此,黑土的形成过程也十分缓慢,据《科技日报》报道:每形成1cm的黑土大约需要400年的时间。黑土的形成条件比较苛刻:在四季分明、温差较大的温带地区,植物的残枝落叶覆盖在土壤表层,由于纬度较高、秋冬季节气温较低,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地面的腐殖质无法被全部分解。直到第二年秋季,地面仍有大量的腐殖质残留,新的植物残骸又开始凋零、堆积,每年的有机物积累量均超过分解量,如此年复一年,土层逐渐加厚,最终形成肥沃深厚的黑土地。

黑土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养料,还具有独特的土壤结构,例如:较大的孔隙率,适宜的土壤容重,丰富的大团聚体结构,这使黑土具备了高效的水分储存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珍稀的黑色土壤,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疯狂盗挖,生产利用方面也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黑土地质量衰退、土壤功能退化的问题日趋明显。

根据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目前的东北黑土区正在由生态的“功能区”向“脆弱区”过渡,黑土的生态承载能力呈衰弱趋势,主粮生产受其影响,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是黑土的盗挖问题。在国内某电商平台上,以“黑土”为关键词检索,出现的商品琳琅满目,商户多以“营养土”、“有机土”的名义售卖,一些黑土产品直接标明原产地是东北地区,可用于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商家还保证“不烂根、不生虫”。黑土的售价也是跌到了白菜价,有人标价“10元抢30斤”,还有人标价“9.9元抢20斤”,相当于2元一斤。

即便按2元/斤的价格贱卖,商户还是有利可图。相比于氮磷钾等有机肥,黑土地具有纯天然、营养全面、肥效持久的优势,当然,在不法分子看来,黑土最大的优点还是资源丰富、廉价易得,不需要花费太高的成本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资源,继而低价销往南方地区,从中赚取可观利润。

黑土的盗挖-销售并不是近两年才形成黑色产业链,早在2017年,吉林省镇赉县就侦破了数十起盗挖黑土的案件。其中在默默格国家自然保护区域、嫩江坝外行洪区等多处地区,约有20万m³的黑土被非法采挖销售,一部分卖给周边稻农用于培育水稻秧苗,另一部分销往内蒙古、辽宁等地,用作花卉的栽培用土,一条盗-运-销一体的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2021年5月,非法盗挖黑土的事件再次引发关注,国内多家媒体曝光的细节令人担忧:在航拍视角下,多达9万㎡的黑土地坑坑洼洼,良田满目疮痍,场面触目惊心。售卖者以租地为掩护,公开盗挖位于湿地、林地、田地中的黑土,打包好的黑土销售给外地的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或者供给绿化公司、苗种培育企业,严重破坏了黑土层的资源价值。

可能有人会认为,销售黑土也算是物尽其用,但事实并非如此,盗挖-销售是对黑土的低级利用,无异于“杀鸡取卵”,结果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其一,盗挖黑土会严重破坏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产量。袁静超等学者的研究表明,20cm以下、40~50cm以上的黑土质量会影响东北玉米的产量。在高产地块,每公顷玉米的产量可收获12~15吨,中低产田则不到9吨,两种田块的土壤结构与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保护黑土地就是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来之不易的资源禀赋。

其二,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稀有资源,在法律层面属于稀有国土资源,个人没有盗挖、销售黑土的权利。根据相关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破坏黑土资源,严禁滥挖、盗挖、非法买卖黑土。因此,随意盗挖黑土不合法理,是自私自利的非法牟利行为。

除了非法盗挖,黑土地面临的另一个危机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黑土地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我国的黑土面临的质量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机质含量下降。我国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显示:从1984~2021年,黑龙江省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55%,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根据中科院的调查,吉林省的黑土地有机质在38年间也下降了1.88g/kg,降幅达6.4%,活性有机质显著衰减,预示着土壤的功能性退化。

二,长期重视使用、轻视养护,加剧黑土地退化。东北地区的耕作模式逐渐从过去的粮-豆轮作转变成玉米连作,施肥模式从有机肥为主转变成化肥为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开发强度,加剧了黑土地的退化。

三,东部耕作层酸化明显。耕层酸化是黑土地肥力退化的环境指标,根据张兴义学者的研究,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玉米种植区,pH值在5.59~6.36之间的地块占47.06%,东部玉米种植区的pH明显更低,在5.30~5.78之间的地块占64.71%。

四,自然降水利用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有研究比较了我国黑土地在过去30年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差异,结果显示:自然降水转化为土壤水的比例下降了10%以上,生育期土壤的含水量平均降低3%~5%。同时,西部黑土面临严重风蚀,中部丘陵区面临严重水蚀,形成的侵蚀沟道不利于耕地质量的改善和机械入田作业。

为了保护黑土地,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一就是出台专项的《黑土地保护法》,通过调查摸清了黑土地的资源和质量情况,确定了黑土地的保护和修复范围。根据保护法,耕地的腐殖质层是当前保护的核心,盗挖黑土的行为也成为了严厉打击对象。

第二就是科学养护,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水稻侧深施肥、等高种植等20多项措施养护黑土地,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或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合理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转化等还田方式,适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鼓励增施有机肥,从根本上改变了“只地步,不养地”的耕种模式。

另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科普宣传,让民众认识到黑土地的资源价值,自觉抵制非法用途的黑土产品。对于盗挖、销售黑土的行为,广大群众应积极行使监督权,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全面消除黑色产业链,对黑土资源的保护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