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2022/7/1

Friday

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爱因斯坦

生物医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药物所等揭示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张岩团队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David E.Gloriam团队等,取得了5-羟色胺受体结构和功能领域又一重要进展。该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小分子配体5-HT和5-CT识别5-羟色胺受体亚型的结构基础,并阐明了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偶联Gs蛋白和Gi蛋白的分子机制。

植物所等揭示叶绿体蛋白转运与质量控制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文强研究组等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开展研究,揭示了莱茵衣藻叶绿体基因组最大基因编码的蛋白Orf2971参与蛋白转运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机制。

青岛能源所等开发出幽门螺杆菌单细胞精准诊疗技术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医产学研联合团队,依托原创的临床单细胞拉曼药敏快检系统(CAST-R),建立了单个细菌细胞精度、“鉴定-药敏-溯源”全流程一体化的H.pylori诊疗技术CAST-R-HP,其具有快速病原鉴定、精确药敏表型检测、基于单细胞全基因组支撑耐药机制研究与精准溯源等优势。

研究提出细胞分化的表观势能景观分解理论和方法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洛南研究组、北京大学数学院教授李铁军、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合原一幸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套理论将为细胞分化过程及各种复杂生物过程的建模、势能景观理论的发展及同类型的动力学系统分析,提供有效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具有广泛的拓展和应用前景。

新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密测量院等在芳烃进出分子筛孔道展现亚单胞拓扑柔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该研究指出亚单胞拓扑柔性是多孔沸石分子筛材料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固有结构特征,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大的分子扩散突破孔径限制进入小的孔道的争议,为分子筛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分子筛催化机制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机理与实验分析方法。

兰州化物所等在纯无机仿生润滑水凝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青年研究员徐路团队与山东大学合作首次研制出一种仅由氧化石墨烯和水组成的双响应型机械与摩擦学自适应水凝胶。该水凝胶能够高仿真模拟肌肉或海参在感受外部刺激或生物信号下的力学或摩擦学性能变化。

合肥研究院稳定高压合成金刚石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王贤龙课题组在稳定高压合成金刚石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B和N掺杂可调控其电子结构性质(半导体、金属、超导),可降低形成能,增强金刚石烯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B上。

上海硅酸盐所等在氧化锆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江团队深入开展了氧化锆透明陶瓷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该团队以商业8YSZ(钇稳定氧化锆)粉体为原料,系统研究了预烧温度对陶瓷内部气孔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合热等静压烧结制备出了兼具光学透过率和力学性能的氧化锆透明陶瓷。

智能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材料所在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感知用类皮肤水凝胶传感器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研究员陈涛、副研究员高国荣,与精密运动机器人团队研究员张弛、高级工程师郑天江等合作,基于两个团队在离子导电凝胶领域与CDCR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由离子导电聚丙烯酰胺/海藻酸盐/纳米粘土聚合物复合水凝胶制成的类皮肤状水凝胶传感器,实现了CDCR柔性自我感知。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HLSS运行模式通过工艺测试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SXFEL)用户装置完成并通过自由电子激光谐波驱动自种子(HLSS)先进运行模式的工艺测试。SXFEL是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支持,建设内容包括1.5GeV直线加速器、两条自由电子激光波荡器线、首批2条光束线和5个实验站。

科研人员利用次级束装置研究电子俘获致核激发现象

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RFL)的放射性束流线RIBLL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创造性地利用同核异能态束流探究了电子俘获致同核异能态激发现象。该实验工作大幅提升了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首次提供了与理论预期相符的测量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沈阳自动化所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领域取得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工业机器人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有效提升了传统数据驱动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的泛化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能源化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能源所揭示镁金属负极的不均匀溶出行为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团队,系统地证实在与镁金属负极兼容性较好的含氯镁电解液中,在实用化的电流密度和面容量条件下,在不做任何集流体修饰的前提下,镁金属沉积物依旧均匀且致密,充分体现了镁金属负极的独特优势。这项研究将引起人们对各种金属负极溶出行为的关注,并启发科研人员综合考虑金属负极的沉积-溶解过程,从而判断其真正的实用性。

高灵敏快速比色-荧光双模检测典型氧化剂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爆炸物传感检测团队基于KMnO4和NaClO皆可氧化双键,以及氧化能力和反应机制不同的特征,提出了基于D-π-A(电子给体-π共轭桥-电子受体)结构的“一箭双雕”探针分子设计策略,实现了对KMnO4和NaClO的比色-荧光双模区分识别。

研究揭示吸附-解吸附导致流体溶质同位素变化

为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天明、博士利振彬、研究员庞忠和等人利用页岩气水力压裂的返排液中溶质同位素组成的短期变化探讨了粘土吸附-解吸附作用对几种特定同位素的影响。

水生所等在淡水渔业捕捞对河湖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中获进展

为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态系统健康组及其合作者以中国东部平原的淡水湖泊为例,研究和比较了捕捞湖泊和非捕捞湖泊(即对照湖泊)在不同时期(捕捞前和捕捞后)的鱼类群聚结构特征。该研究可为我国内陆水域的渔业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并对全球其它区域面临非选择性渔业捕捞压力的淡水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