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现代社会能有如此发达,离不开前人的努力,我们只不过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前行,因此才会在经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超过古人的结果。不过,古人的智慧在某些地方是强于现代人的,所留下的一些经典名言,对如今社会依旧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这也是为何我们如今强调对于传统文化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因,去掉里面的一些迷信思想,留下有助于如今社会社会发展的内容。“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是何意老祖宗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封建王朝落幕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也曾经历过为了改变社会思潮,对其过度批判的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部分带有迷信思想的传统习惯更加客观,并没有因为其迷信因素而予以全面否定,而是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部分。

比如清明给逝者烧纸钱、去寺庙拜佛烧香求吉利、出门要看黄历,这都是带有迷信思想的行为,可今天却很少有人对这些行为进行批判,政府也没有出台任何政策予以禁止。是因为它们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中,成为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是因为在两千多年之前,我国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礼仪体系。

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无论是儒家经典、国家法典,还是文人礼书、日用类书,亦或是地方史志等,都蕴含着这礼仪的的身影。

古代有着繁杂的礼仪,周朝时期最甚,“周礼”之于后世礼仪文化,如同儒学之于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一样。虽然在汉朝疑惑,人们对相关的礼仪习俗有所简化,但与现代极简的礼仪相比,依旧繁琐。

丧事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婚丧嫁娶”为核心,重视“丧”事,是因为中国人不重视宗教,对于宗教的态度往往是“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之事保持敬畏,但不要靠近它们。

既然不重视宗教,那为何还会有迷信的思想存在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唯独重视先祖,这就使得丧礼成为古代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古代某户人家有人去世,按照丧礼的规矩不会直接下葬,而要停尸三天,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方,也有五天或者七天的习惯。

这种做法从迷信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是因为死者冤魂会在几天以后重回尸体身边来,目的就是为了见家人们最后一面。

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解释,则是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下葬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停尸可以等待远方的亲属来到自家,将他们安置几顿之后,再帮助自己一同把丧尸办完办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民俗谚语

古人在给亲人下葬的过程中,也有不小的讲究,正所谓“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就是人们通过下葬时下不下雨,或者何时下雨的自然现象来判定吉凶。

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看,下不下雨与人是否死亡并无关联,更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古人之所以这么认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的迷信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打坟”,就是给死者盖上最后一层黄土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雨,“出贵人”则是代表在这种情况一下,死者会保佑后人,给他们带来荣华富贵。

古人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兴土葬,将死者的棺材埋下之后,天上再下雨代表的是葬礼的最终结束,说明死者对于他们举办的丧葬之事十分满意,所以才会庇佑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打棺”指的就是,如果在给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到墓地的途中下了雨,雨水滴在棺材板之上,就会被人们看作是非常不吉利的现象,继而导致“财人疏”的结局出现,即金钱和贵人都会离还活着的亲人以及后人远去。

按照古人的解释,这种现象是侧面说明了死者对于举办的丧事并不满意,表示他还不想离开人世,才故意在抬棺的过程中让老天爷下雨,以此来警示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句民俗谚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是多么的重视丧事当中的细节,就算死者已经不在世,他们出于尊重,同样会尽心尽力办好丧事。

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死者都是能看到的,在今后的每一年,只要到了死者逝去的纪念日,在世的亲属们也会来到他的坟地为其上香、烧纸以及跪拜,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先祖的尊敬,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前面谈到过的,为了让逝者能够保佑自己以及后人。

参考资料:《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