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表情非常焦灼的姑娘来到诊室。因为发现下肢有些可见的静脉,姑娘在多家医院做检查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当地医生建议她动手术治疗,有的说要修复瓣膜,有的说要抽掉血管,有的说要做消融。多年来,姑娘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从外观上看,这位姑娘的腿上并没有明显的静脉曲张,只是局部静脉比较明显,有一些毛细血管扩张。仔细询问病史,也没有下肢水肿和沉重等临床表现。
在门诊,我们现场给她做了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无论是深静脉或者是浅静脉,都没有静脉瓣膜的返流。也就是说,姑娘的下肢静脉是正常的,不需要任何针对“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
这个结果让姑娘松了口气,一下子开心了起来。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以前多家医院的超声报告都提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呢?一般来讲,静脉返流时间超过0.5秒就有临床意义,而她以前的检查返流时间都是超过一秒,应该没有错啊!
原来细节就在这里:她在所有的医院检查静脉超声时,都错误地采用了平卧位。平卧时下肢静脉压力明显下降、无法有效诱导瓣膜关闭功能、小腿挤压试验缺乏有效的静脉容量基础。
早在2003年,欧洲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 50 名年龄在 22-57 岁之间的健康受试者(没有任何静脉曲张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股总静脉 (CFV) 和股浅静脉 (SFV) 的静脉回流时间测定,每位受试者分别采用仰卧位和站立位置。
结果出乎意外!有将近30%的患者在平卧位时,静脉返流时间超过了一秒。也就是说,这些健康受试者采用平卧位做超声静脉返流测定时,都达到了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但是,健康受试者改成站立位后测量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仅有5%的受试者返流时间超过1秒。
也就是说,测量下肢静脉返流的正确姿势应该是站立位,少数年迈体弱者可以采用坐位。而平卧位检查,会导致高达1/3的假阳性率。
这项结果,与张强医生集团8年来的大量临床观察和实践结果非常接近。有超过上百位曾经被过度诊断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就诊者,通过规范的血流动力学评估,而因此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显然这位姑娘是幸运的。但我们不该去责备那些医生,因为他们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医学新知识和认知的局限性造成一些尴尬和误会。我自己也在过去从医的一段时间内,踩过类似不少的坑。
昨天我参加了全球静脉曲张CHIVA治疗认证培训教材编写启动会。我认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临床工作同等重要。让更多医生掌握正确的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患者免受误诊的困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