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威宁彝族简介 贵州全省有彝族五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威宁、大方、黔西、赫章、纳雍、金沙、织金;六盘水地区的水城、盘县、六枝;兴义地区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安顺地区的修文、清镇、普定等县。   威宁彝族的人数居全省各县之冠:解放初期为46,566人,至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达73,849人,占贵州省彝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其分布情况是:县东的盐仓为聚居区;县北的龙街、大街为杂居区;其余各区都有,但比较零星。   威宁彝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   威宁彝族的服饰,明、清时代大致与四川凉山彝族的相似,妇女也系长裙。“改土归流”以后,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在彝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相同的政治制度,汉族的大量迁入,使彝族古老传统的服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威宁彝族的服饰属“乌蒙型”,农村中老年和中年彝族男性公民,一般穿长衫,着裤脚宽大的收腰长裤,包青丝或蓝、白棉布头帕,系青、白棉布腰带。妇女们的服饰各区略有不同。龙街区云贵乡马街的彝族妇女,服饰比较古老,她们系青、蓝、乳白色的短群,短裙上面再系一条长长的白布腰带,穿倒长不短的青、褐色上衣,上衣的领口、肩部、前襟边、胸部、袖口均镶有好几道花边。头饰尤为美观,但也比较复杂:先将一条白色小纽扣组成三角形的窄布带,整齐地于前额上方包绕几圈;再用一条长长的白棉布头帕,折叠成二寸左右宽,包缠在三角型窄布带之上;然后在这条盘龙似的头帕外面,加罩一条较短的印花头帕;各种各色的头帕缠绕包扎好之后,再以四条绣花的红色飘带,分别从两耳向上成“人”字形搭过前额,熨帖地别在头顶那高耸的盘龙似的众头帕之上。这样的头布,重重叠叠、多姿多彩,使人联想到古代彝族妇女勤劳奋发的英姿。   盐仓区和其他各区的彝族青年妇女,头上包的是青丝帕,上身穿吊四柱花的、镶各色花边的青、蓝布长袍,下着西装长裤(老中年妇女着半宽大裤脚的中式长裤),腰系白、蓝、青平布短围腰或绣花围腰,脚蹬绣花布鞋。逢年过节,婚礼喜日,赶集串亲,她们戴上银耳环、手镯和戒指,窸窸窣窣,花枝招展地行走于青山翠谷之间,盛开的杜鹃花衬映着张张笑脸,与大自然的美凝为一体。   披毡也是彝族传统服饰之一,有平时披的小披毡和走亲戚披的大琼披毡两种。琼毡擀得比较精致,染成青蓝色,样式也比小披毡美观,披起来大方受看。   威宁彝族多居于高山和半高山,住平坝于河谷地带的很少。解放前,贫苦彝家住的是破茅草房,牲口关在屋里,客人进屋如不低头,就要碰在屋檐上。富裕的彝家虽然住瓦房,但卫生设备也较差。只有土目家的住房气魄大,很讲究:一般均为七重天井,四合头的大楼房,上有宽敞的堂屋,下有舒适的厢房,外有坚固的碉楼。解放后,特别是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中许多彝家都起了新瓦房,修了牲口圈,人畜同居的悲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彝家喜爱燕子,堂前一般筑有燕巢。堂屋里面挖有方形的火塘,终年不熄,做饭、取暖、照明、亲友来家吃饭喝酒,都围坐在火塘边。   彝族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能用石头修砌高大的楼房,凭一支錾子能把巨石凿刻成龙虎,形态栩栩如生;能制作精美的马鞍和各种铁器、木碗、木杓;能将羊毛凭手工织成“人”字形花纹的毛料等。马街的彝家老小,还会编制各种家用竹器。但种地和放牧,是威宁彝族的主要生活来源,绝大多数人以包谷、洋芋、燕麦、苦荞果腹。男子和老年妇女爱抽叶子烟,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吃饭时,大块切肉,大碗筛酒,吃不下三块巴掌大的肥肉,喝不上一土碗烧酒的客人,主人是会多心的。当年石达开远征到今日的大方时,写过一首赞赏少数民族豪饮的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威宁彝族喜事场中吸咂酒的气概,也是如此。 1 威宁彝族简介 贵州全省有彝族五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威宁、大方、黔西、赫章、纳雍、金沙、织金;六盘水地区的水城、盘县、六枝;兴义地区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安顺地区的修文、清镇、普定等县。   威宁彝族的人数居全省各县之冠:解放初期为46,566人,至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达73,849人,占贵州省彝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其分布情况是:县东的盐仓为聚居区;县北的龙街、大街为杂居区;其余各区都有,但比较零星。   威宁彝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   威宁彝族的服饰,明、清时代大致与四川凉山彝族的相似,妇女也系长裙。“改土归流”以后,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在彝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相同的政治制度,汉族的大量迁入,使彝族古老传统的服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威宁彝族的服饰属“乌蒙型”,农村中老年和中年彝族男性公民,一般穿长衫,着裤脚宽大的收腰长裤,包青丝或蓝、白棉布头帕,系青、白棉布腰带。妇女们的服饰各区略有不同。龙街区云贵乡马街的彝族妇女,服饰比较古老,她们系青、蓝、乳白色的短群,短裙上面再系一条长长的白布腰带,穿倒长不短的青、褐色上衣,上衣的领口、肩部、前襟边、胸部、袖口均镶有好几道花边。头饰尤为美观,但也比较复杂:先将一条白色小纽扣组成三角形的窄布带,整齐地于前额上方包绕几圈;再用一条长长的白棉布头帕,折叠成二寸左右宽,包缠在三角型窄布带之上;然后在这条盘龙似的头帕外面,加罩一条较短的印花头帕;各种各色的头帕缠绕包扎好之后,再以四条绣花的红色飘带,分别从两耳向上成“人”字形搭过前额,熨帖地别在头顶那高耸的盘龙似的众头帕之上。这样的头布,重重叠叠、多姿多彩,使人联想到古代彝族妇女勤劳奋发的英姿。   盐仓区和其他各区的彝族青年妇女,头上包的是青丝帕,上身穿吊四柱花的、镶各色花边的青、蓝布长袍,下着西装长裤(老中年妇女着半宽大裤脚的中式长裤),腰系白、蓝、青平布短围腰或绣花围腰,脚蹬绣花布鞋。逢年过节,婚礼喜日,赶集串亲,她们戴上银耳环、手镯和戒指,窸窸窣窣,花枝招展地行走于青山翠谷之间,盛开的杜鹃花衬映着张张笑脸,与大自然的美凝为一体。   披毡也是彝族传统服饰之一,有平时披的小披毡和走亲戚披的大琼披毡两种。琼毡擀得比较精致,染成青蓝色,样式也比小披毡美观,披起来大方受看。   威宁彝族多居于高山和半高山,住平坝于河谷地带的很少。解放前,贫苦彝家住的是破茅草房,牲口关在屋里,客人进屋如不低头,就要碰在屋檐上。富裕的彝家虽然住瓦房,但卫生设备也较差。只有土目家的住房气魄大,很讲究:一般均为七重天井,四合头的大楼房,上有宽敞的堂屋,下有舒适的厢房,外有坚固的碉楼。解放后,特别是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中许多彝家都起了新瓦房,修了牲口圈,人畜同居的悲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彝家喜爱燕子,堂前一般筑有燕巢。堂屋里面挖有方形的火塘,终年不熄,做饭、取暖、照明、亲友来家吃饭喝酒,都围坐在火塘边。   彝族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能用石头修砌高大的楼房,凭一支錾子能把巨石凿刻成龙虎,形态栩栩如生;能制作精美的马鞍和各种铁器、木碗、木杓;能将羊毛凭手工织成“人”字形花纹的毛料等。马街的彝家老小,还会编制各种家用竹器。但种地和放牧,是威宁彝族的主要生活来源,绝大多数人以包谷、洋芋、燕麦、苦荞果腹。男子和老年妇女爱抽叶子烟,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吃饭时,大块切肉,大碗筛酒,吃不下三块巴掌大的肥肉,喝不上一土碗烧酒的客人,主人是会多心的。当年石达开远征到今日的大方时,写过一首赞赏少数民族豪饮的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威宁彝族喜事场中吸咂酒的气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