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西昌,人们想到的似乎更多会是烧烤,或者火箭发射。而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昌在一众旅行目的地中,存在感并不强烈。

而我与西昌的故事,源于一场火——每年的七八月,这里会迎来对当地人们来说最重要的节日“火把节”。作为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结合了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和质朴沉郁的生命观念,也饱含着人们对丰收、平安、顺利的期待。

似乎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便埋藏在人类骨子里对火的依恋,我于去年来到凉山州的首府西昌,加入了这场以火之名的狂欢之中。而初识西昌,我也在“燃烧”之外的西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惊喜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把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彝族,并逐渐被周边的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所接纳。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在云贵、四川凉山州等地都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传说,但归根结底,或许单纯只是人们过去对火的依赖。

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盗来了火种,燧人氏从鸟啄木啄出火花中得到启发从而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火对于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而身处高寒地区的彝族,对火的依赖比其他地方更强。而当古老的神话传说继承演变为如今的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火从过去的生存依赖也转变成为了如今一种满怀祝福的庆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办火把节的地方遍布云贵川各个地方,我选择前往西昌这座城市,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方便。100多元的价格,3小时出头,便可以从成都直达西昌——虽然我也清楚,想要体验更纯粹原始的火把节,可能还得花上时间和精力钻入周围的城镇乡村中去。

因为疫情阔别三年的火把节,我恰巧赶上了恢复举办的第一年。从7月末开始,整整40天的庆祝足以见到当地人的珍视程度,也让我这个外来旅行者不免心生一丝羡慕——特别是知道他们会连放七天假的时候。

按照传统,今年火把节的重头戏将于7月29日举行,于西昌市航天大道东沿线的三公里距离,场内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火堆将被一起点燃。火把节虽然免费,但需要提前预约,防止人流过多造成危险——毕竟参与过火把节的人才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农家乐附赠的篝火晚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暮色逐渐四合,大家举起用蒿枝条扎起的火把,熊熊火光与落日余晖相互辉映,现场气氛也逐渐到达高潮。火把节举办期间,每天晚上都没有固定的时间,你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

大家围着巨大的火堆高声呼喊,挥动着燃烧的蒿枝条在空中溅起火花,最后扔进熊熊燃烧的火堆之中。穿着彝族传统服装的当地人,和无数个我们这样的外来游客,围着火堆载歌载舞,为夏日渲染了最饱满的热情,而这种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盛宴,通过火这个媒介,所有的快乐、幸福和狂喜都是共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山州对我而言,早有耳闻却又神秘感十足。这几年频频吸人眼球的彝族传统服饰也让这块地方成为了摄影师心中人文景观的必去之地。除此之外,凉山州对于我而言更多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而在当我深入探索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的西昌之后,才发现这块地方的惊喜,比我预想中的要大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对“某某城市后花园”这样的噱头早已脱敏。西昌是不是成都的后花园我不敢断言,但我在西昌待了几天之后,才感觉花园这两个字或许并没有夸张——这里日光充足,境内邛海、泸山风光无限,特别是温度十分友好,盛夏时节白天最高温度也就30℃,而到了夜里还不得不穿上一件薄外套抵御一丝凉意。山水交融的西昌,也留下了古老的传统建筑,二者交融得恰好——“终于有点不一样的城市景观了”,与我同行的小伙伴说。

西昌第一站,也是最不能错过的一站,非邛海湿地公园莫属。许多人将其与洱海相提并论,这也让西昌“喜提”四川小大理的称号。不过,虽然同样都是内陆湖,但邛海的面积和规模比洱海要小很多。蓝天与碧海,还有成群结队的海鸥,这里足以满足深居内陆的人们对海的渴望。

划船,漫步,草坪野餐,绿道骑行,或者在湖畔咖啡店坐着发呆,在邛海湿地公园没有什么特定的玩法,只要试着浪费一小段时间便能得到最好的疗愈。

在火把广场旁的车店,我租了一辆带电助力自行车,跟着导航骑行了大概10分钟就进入了邛海湿地公园,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喜好和生活方式,一路上我都在感叹和羡慕西昌能拥有邛海,每时每刻都可以来到这里,躺在草坪上发呆,坐在湖边栈道上放空,喝一杯午后的咖啡,看来来往往的游客举起手机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市中心打车出发大概半小时,绕过半圈的邛海,便能抵达大石板古村这个因为一面橙色的墙而越来越知名的古村。这里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是一个与古寺、古井、古树、古民居相依相伴数百年的古村落。这里是曾经滇藏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

而现在,大石板古村因为旅拍而重获新生,这里涌现了数十家旅拍门店,店内有彝族、藏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服饰以及汉服。有专业的化妆师进行妆造,有旅拍摄影师进行跟拍和修图,不管是几岁的小朋友,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是年过半百的叔叔阿姨,都可以在这里拍到满意的民族风“人生照片”。

抛开旅拍来看,大石板古村也同样值得一来,当我走近古村的灵鹰寺,就被寺庙的建筑和装饰吸引,不同于一般寺庙偏朴素淡雅的风格,灵鹰寺整体更加浓烈和外向,特别是外墙一整片的“爱马仕橙”,独具一番“洗眼”功效。

建昌古城是挺让我意外的一个地方——原以为是那种“每个城市都会有的仿古建筑群”而并没有把它列入打卡清单,但因为一家想去的餐厅正好在里面,就顺便来这里看看。结果发现,又是误会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昌古城内街道迄今仍保持着明代布局,以钟鼓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大通、安定、建平城门尚存,也是重要的进出和拍照打卡的地方。离开热闹的火把节现场后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人潮一点也没有变少。可能因为很多品牌都会在这里开分店而且营业到很晚,所以建昌古城的人气真的非常旺,但好在除了两条主要的出入口比较拥挤之外,得益于古城的面积很大,所以多拐几下就可以远离人潮享受清静。头顶的灯笼摇曳生姿,青石板路走起来好像没有声音。

我想,如果清晨来这里闲逛的话,应该能获得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昌美食,绕不开烧烤二字,美食节目《人生一串》第一季第一集的开场便是西昌烧烤。我此前并不太明白,想着能在烧烤界有发言权的城市比比皆是,西昌凭什么?但在西昌待了三天,连吃三顿烧烤之后,我才顿悟了一些:以火盆烧烤为代表的,这种充满野性与豪迈氛围的烧烤方式,不就是刻在人类DNA中对于烧烤的原始想象吗?

当然,火盆烧烤也只是西昌烧烤界的门面,串烧、网烧、竹签等各种烧烤方式,在夜幕降临之后的西昌纷纷大展身手。西昌烧烤的菜品也是琳琅满目到不知道从何下手,但这儿的人似乎对猪肉和鱼肉特别偏爱。火盆上的猪肉和竹签上的鱼肉,组成西昌最鲜美的滋味。

我个人更加偏爱小猪儿肉,烤得滋滋冒油的小猪肉,皮又香又糯,蘸上干辣椒面或特色的醋碟,简直停不下来。李小肠烧烤据说是西昌最热门,是每一个来西昌旅行的人似乎都会打卡的一家烧烤店,他们家的看家本领自然是猪小肠,在铁板上烤到滋滋冒油的小肠,混合着油脂与脆弹口感,是每一位猪内脏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家烧烤店,我就不在这里做推荐了,想必到了西昌找个当地人随意打听一家店(也有可能打听到的是他自己家里的火盆烧烤最好吃),都会让人惊喜。

如果西昌的美食体验止步于烧烤,那就太可惜了——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西昌,从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几乎就没有不好吃的。就像这里的当地人酷爱土豆,并将其做成五花八门的模样,甚至有一道名为凉山土豆汉堡(烤熟的土豆对半剖开,加入辣椒面、折耳根等小料)的小吃,足以见得这里对于土豆的热爱。而我最爱的还得是锅边炸洋芋。虽然看上去十分普通,只是一锅热油放入土豆,但配上特色辣椒干碟,简直就是最纯粹的碳水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把火开始,于一把火结束,

西昌是一个足够让我感到惊喜的城市——

特别是当我在出租车上听到司机说

西昌是四川房价仅次于成都,

排名第二高的城市的时候,

我不禁愣住:

看来我对西昌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但转念一想,这里大概是我去过的

气候宜人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难怪有人说它冬天是三亚,夏天是昆明。

再加上被风土孕育出的丰富物产,

多个少数民族交融汇聚带来的奇妙体验......

关于房价这件事,似乎也不足为奇了。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撰文 / 皓蜀黍

图片提供 / 皓蜀黍、@加糖加糖、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