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想这里的“行”,可能强调的是“身体力行”,切身实践。

对我来说,想去读懂“古建筑”这本大书,还真的跟旅行结合在了一起。我对“建筑学”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又对古建产生了浓厚兴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且读且行”。

古建筑离我们很久远,光读一些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现场近距离观摩,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看梁思成和林徽因,也都是爬到建筑上,零距离测量、考察古建筑的。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才能在幽暗、尘污甚至脏臭的房梁上,发现了佛光寺的题记,确定了年代,最终确定了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好在当下我们旅行非常便利,各地古建开发保护做得很到位。正常的旅行中,我们有大半行程都会跟古建有关。而且古建地域特征明显,每到一地,便会有新的收获。

虽说是“且读且行”,还要把“读”的功夫做在前面,要提前做好“功课”。

譬如眼下火爆的景点敦煌石窟,去过的人都有切身体会:一方面很多洞窟出于保护不开放,一方面人头攒动,无论到哪个地方都是走马观花,如果提前不做功课,估计大多是“雾里看花”。好在我养成了提前“做功课”的习惯,提前买了樊锦诗、赵声良等专家的书来读,赵声良先生的《敦煌石窟艺术简史》(图一),把敦煌的雕塑、壁画的总体情况介绍得很到位,未到敦煌,基本情况己了然于胸,去看的时候,心中有目标:重点看什么,哪些信息要重点观察,都心里有数了。前些天看到赵声良先生的电视节目,讲得也很好,很通俗,接地气。

景点游览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到景区小书店看一看,那里关于景区的书很全,有深度,有的市面上不易见到。这些书在看完景点后可进一步深读。敦煌的小书店里,买了《敦煌佛教石窟艺术解析》(图二)、《纹样与图像》(图三),参照直观的游览印象,再看看专业层面解析,这些书便活跃起来,不那么枯燥了。

去看故宫,偌大紫禁城,不做点功课,恐怕也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先浏览一下故宫专家单士元的《故宫营造》(图四),对于故宫的大体印象便了然于胸,到了哪个位置,我们提前知道该着什么,该关注哪些细节。
嵩山称为“天下之中”,古建众多,申报了文化遗产,去之前,不妨浏览一下《嵩山古建》(图五),嵩山古建筑的分布情况,各自基本特征心里就有数了,也好规划路线。

有些景点可能去了也看不到,或看不清,譬如嵩山汉三阙,心心念要看的宝贝,到现场一看,关在“小黑屋”里,扒开窗户缝,依稀可见,遗憾之余,还有“抓手”,谁让咱手头有书呢!图片和文字更专业、更全面!

不过,有些经历和感受,是书本无法告诉我们的。譬如嵩山的净藏禅师塔,梁思成先生关注的名塔,但在他的书本里,也只一张小小图片,斑驳陆离,破旧不堪。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到了塔前,正在整修,布满脚手架,无法看清全貌,但现场十来米高的塔身,气势雄伟,与梁先生书本上那个小小的破旧图片,形成鲜明对比。我冒险登上脚手架,到了塔顶,石刻的火焰宝珠,雕刻精美,齐腰还要高,在图片上,就是一个似乎看不清的小圆点儿,反差太大了!另一方面,踏在脚下的砖片横七竖八、摇摇欲坠,真的让人感到维修保护的紧迫性。

这种“体验感”是千载难逢,“零距”接触,复杂的内心感受让我久久难以平静。这些,是书本上无法“读”到的。

看江南园林,要先读一读陈从周先生的《园林清话》,他对江南园林亲自考察,介绍的再精当不过了。小小园林,实在是“建筑江湖”,一草一木,都有讲究,不做功课,一些内容是看不出来的。

清华大学楼庆西教授出版了系列丛书,介绍建筑的们一些基本知识,如《牌楼》(图七)、《柱子》(图八)、(《雕梁画栋》(图九)等,这些小书通俗易懂,没有什么高深的专业语言,对于初步了解古建筑,大有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