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淄博宋代陶瓷业发展,淄博人均陶瓷审美GDP》

宋代瓷业蓬勃发展,民窑林立,对淄博陶瓷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民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以及器物造型、装饰手法和装饰题材都体现了宋代淄博民窑瓷器的审美取向。

淄博山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艺术风格的差异使民瓷的审美取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地域性特点,民窑自身的运作方式和民瓷的流通领域,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风尚都对民瓷的审美取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民窑瓷器的审美特征又对当时和后世国内外瓷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是一个我国瓷器制造业兴盛发展的时期,官窑确立,民窑林立。此时的瓷器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并成为淄博瓷器审美的一个高峰。

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市井文化的滋长、世俗生活的活跃,促使民窑瓷器迅猛发展、各具特色,其审美表现也别具意义,而且宋代民窑瓷器对当时和后世国内外的诸窑瓷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瓷器之美”,早在我国的三国两晋时期,人们就用丝织品青绿光亮的色泽比喻青瓷之美-…“缥瓷”;唐陆羽《茶经》中说邢瓷“类银”“类雪”,越瓷“类玉”“类冰”,陆龟蒙诗云越窑“秘色”似“千峰翠色”,五代徐彙把“秘色’比作“嫩荷涵露”“竹叶初发”,杜甫诗云大邑白碗“胜霜雪”。宋代窑业繁荣,瓷器“百花齐放”,宋诗宋词、笔记著书中对美瓷的记述也逐渐多起来。如蔡襄《茶錄》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或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洪迈《容斋随笔》载:“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苏轼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惠洪诗:“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等等。

随着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成熟和明清彩瓷的繁荣,瓷器方面的专门论著、笔记、诗词等层出不穷。今天,有关瓷器艺术研究的专著,以及有关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审美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等研究的著作中对瓷器的讨论,更是举不胜举。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